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塑料混凝土模板,用于建造一混凝土結構。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混凝土模板(300),其后表面具有多個水平肋和垂直肋(322,323)及垂直邊沿和水平邊沿(325,326),用以形成該模板的外圍,該肋和邊沿(325,326)分別從后表面(320)向外伸出,后表面(320)沿著垂直邊沿(326)和后表面(320)相接的角部及沿著垂直肋(323)和后表面(320)相接的角部進一步具有加強部(352,356),氣孔(722,724)設置在加強部(352,354)內,后表面(320)還具有一條與水平肋(322)平行的沿模板的整個長度設置的氣管(342),并且該氣管(342)與加強部(352,354)內的氣孔(722,724)相通。(*該技術在201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建造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模板,特別是一種塑料混凝土模板,它可保持所要求的強度,因而在制造時即使為降低其重量而減小該模板的厚度也不會使其形狀發生變形。一般主要采用木制混凝土模板,但是木制模板不能重復使用,并且由于其重量大而要求大作業荷重。目前,已經開發和使用了通過注塑成型制造的混凝土模板。特別是,普遍使用了GMT(玻璃纖維金屬加強熱塑塑料)型混凝土模板。圖1顯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混凝土模板的后表面,它是用于建造混凝土結構如地板或天花板的GMT型混凝土模板。參見圖1,該用于地板或天花板的GMT型混凝土模板通過普通塑料的GMT注入而整體成型,這里將模板100的前表面(未示出)處理得基本平滑,并且模板100的后表面120具有多個垂直肋122、多個水平肋124和形成模板外圍的邊沿126。垂直肋和水平肋122、124彼此成90°交叉,邊沿126和肋122、124分別從后表面120向外伸出。圖2顯示根據現有技術的另一混凝土模板的后表面,它是用于建造混凝土結構如墻或支柱的GMT型混凝土模板。參見圖2,用于建造墻或支柱的GMT型混凝土模板200也是通過普通塑料的GMT注入而整體成型的,這里將模板200的前表面(未示出)處理得基本平滑,模板200的后表面220具有多個垂直肋222、多個水平肋224和形成模板外圍的邊沿226。垂直肋和水平肋222、224彼此成90°交叉,邊沿226和肋222、224分別從后表面220向外伸出。在模板200的側表面,沿邊沿226形成具有預定間距的用于組裝模板200的凹槽242,加強框232另外裝在后表面220上。圖1中的混凝土模板100在建造混凝土結構時不需要分別連接,這是因為模板100是水平放置在框架結構如加強桿或木框上的。但是,當建造混凝土結構時圖2中的模板200是直立安裝的,模板200必須通過另外的連接件(未示出)彼此接觸連接,使得它們不會移動,從而在建造混凝土結構時保持理想的形狀。如果在建造混凝土結構后可拆開連接件,則上述GMT型混凝土模板100、200可重復使用。這樣,上述GMT型混凝土模板100、200就比不能重復使用的普通木制混凝土模板要好。但是,由于要制成足以保持所要求強度的厚度,盡管模板100、200由塑料制成,但GMT模板100、200還是很笨重。如果模板100、200由具有高強度的塑料構成,則可以減小GMT模板100、200的厚度,因而可減小其重量。但是,在模板100、200的模制過程中(特別是在冷卻過程中),在后表面120、220與肋122、124、222及224相接處的角部和模板100、200的任何其他部位,塑料冷卻速度不同。這樣,如果是薄GMT模板100、200,由于冷卻速度不同產生的應力集中在細長的肋122、222和后表面120、220相接處的角部,因而使模板100、200產生變形或扭曲。因此,盡管模板100、200由具有高強度的塑料制成,其厚度的減小也還是有限的。此外,當建造混凝土結構如墻或支柱時,由于附加的加強框232,如鋼制的加強框,加裝在模板200的后表面220上,如圖2所示,而使該GMT模板200變得更重。因此,在GMT型混凝土模板100、200內,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即由于其重量大而要求較大的作業荷重。上述目的由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塑料混凝土模板實現,該模板包括一后表面,該后表面具有多個水平肋、垂直肋及用于形成模板外圍的垂直邊沿和水平邊沿,該肋和邊沿分別從后表面向外伸出,其特征在于該后表面沿垂直邊沿和后表面相接處的角部和沿垂直肋和后表面相接處的角部還具有加強部,并且在該加強部中設有一氣孔。后表面還具有至少一條氣管,該氣管平行于水平肋并沿模板的整個水平長度設置,并且該氣管與加強部內的氣孔相連。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塑料混凝土模板為階梯狀。根據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塑料混凝土模板為平板狀。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附圖中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的一種混凝土模板的后視圖;圖2是根據現有技術的另一種混凝土模板的后視圖;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階梯狀混凝土模板的透視圖;圖4是沿圖3中的Ⅰ-Ⅰ線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3中的Ⅱ-Ⅱ線的剖視圖; 圖6是沿圖3中的Ⅲ-Ⅲ線的剖視圖;圖7A和7B分別是圖6中的A部和B部的放大視圖;圖8是顯示圖3中的混凝土模板上相互連接的透視圖;圖9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的平板狀混凝土模板的透視圖;圖10是沿圖9中的Ⅳ-Ⅳ線的剖視圖;圖11A和11B分別是圖10中的C部和D部的放大視圖;圖12是圖9所示的混凝土模板之間相互連接的剖視圖。最佳實施例詳述圖3至圖7B顯示的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階梯狀混凝土模板,該模板適用于建造階梯狀混凝土結構。參見圖3至圖5,階梯狀混凝土模板300包括一后表面320,該后表面320上具有多個肋322、323、327和328及用于形成模板300外圍的垂直邊沿和水平邊沿325、326。該肋322、323、327和328及邊沿325、326分別由后表面320向外伸出,用以增大模板300的強度。水平肋322以預定距離設置在垂直伸長的肋323之間。水平肋322還以預定距離設置在由垂直邊沿326和相對的垂直肋323形成的側區段332內。垂直肋和水平肋322、323彼此成90°交叉。為進一步加大模板300的強度,在垂直肋323之間設置垂直加強肋327,并在側區段332的折曲部338內設置垂直加強肋328。穿過側邊沿325和326設置用來連接模板300的多個緊固孔362。將模板300的前表面310處理得基本平滑。再參見圖3,后表面320沿模板300的整個水平長度特別是在模板300的垂直長度的基本中心線上進一步具有一主氣管342,以有效形成下面將說明的加強部352和356。注氣部(gas injecting portion)344設置在主氣管342的基本中心位置。參見圖3至圖7B,在垂直肋323和后表面320相接處的角部設置加強部352,并且該加強部352延伸到水平邊沿325和垂直肋323相接處的角部。在垂直邊沿326和后表面320相接處的內角部還設置加強部354,該加強部354延伸到水平邊沿325和垂直邊沿326相接處的角部。氣孔722和724分別設置在加強部352和354內,并和主氣管342的氣孔522相通。下面參照附圖說明通過注氣(gas injection)模制方法制造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階梯狀混凝土模板300。首先,將熔化的塑料注入一模具(未示出),然后把由一氣體噴射器(未示出)噴出的氣體連續地供給主氣管342的注氣部344,使通過供氣孔(未示出)連續噴射的氣體沿著垂直伸長的肋323和后表面320相接處的角部及沿著水平邊沿326和后表面320相接處的內角部充足地供給水平邊沿325。然后沿上述角部形成具有氣孔722和724的加強部352和354。在制造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階梯狀模板300時,最好在熔化的塑料如聚丙烯中加入提高強度的材料,如橡膠、玻璃纖維和類似物,用以加強模板300的強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除了肋322、323、327和328外,后表面320進一步由加強部352、354支承,因而提高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階梯狀模板300的強度。此外,即使垂直伸長肋323在冷卻過程中發生變形,由于垂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塑料混凝土模板,包括一后表面,所述后表面具有多個水平肋和垂直肋及用于形成模板外圍的垂直邊沿和水平邊沿,所述肋和邊沿分別從所述后表面向外伸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表面沿所述垂直邊沿和所述后表面相接處的角部及沿所述垂直肋和所述后表面相接處的角部還有加強部,并且在所述加強部設置一氣孔。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崔云善,
申請(專利權)人:大義實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KR[韓國]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