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包括: 曲軸,該曲軸基本垂直布置; 凸輪軸;以及 環形傳動部件,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該環形傳動部件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 其中,該發動機還包括: 形成于其中的水冷套;以及 自動調溫器,用于控制在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該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并高于該環形傳動部件。(*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它具有基本垂直布置的曲軸;本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裝備有水冷立式發動機的舷外裝馬達。
技術介紹
對于用于舷外裝馬達的立式發動機,通常采用水冷發動機。在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10-212948號公報中公開的一種舷外裝馬達水冷發動機中,用于根據冷卻水的溫度來控制水冷套中的冷卻水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發動機本體的上部,且正時皮帶布置在發動機本體的上部,該凸輪軸由曲軸通過該正時皮帶驅動。這樣布置在發動機本體上部中的自動調溫器可以檢測從水冷套的底端供給的冷卻水的溫度,并進行熱量交換,從而能夠恰當控制冷卻水的流量。而且,因為正時皮帶布置在發動機本體的上部,因此可以很容易地進行裝配和維修。不過,在上述結構中,因為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用于覆蓋正時皮帶上部的罩內,因此有這樣的問題,即自動調溫器的維修需要取下該罩,因此可工作性較差。為了方便自動調溫器的維修,可以考慮將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用于覆蓋正時皮帶上部的罩的上表面上,但是這需要有冷卻水管,該冷卻水管用于在該自動調溫器和布置于發動機本體中的水冷套之間提供連接。從而導致增加部件數量和裝配步驟。而且,當用于控制氣缸體冷卻水套中的冷卻水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和用于控制氣缸蓋冷卻水套中的冷卻水流量的第二自動調溫器分別設置時,需要將兩個自動調溫器緊湊的布置在發動機上部的有限空間中。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考慮到上述情況,本專利技術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和裝備有該水冷立式發動機的舷外裝馬達,其中,布置在發動機本體的水冷套中的自動調溫器的維修可以很容易進行。而且,本專利技術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和裝備有該水冷立式發動機的舷外裝馬達,其中,冷卻水可以很容易供給到自動調溫器,同時保證能夠很容易維修該自動調溫器。而且,本專利技術的第三目的是將兩個自動調溫器緊湊地布置在水冷立式發動機或裝備有該水冷立式發動機的舷外裝馬達中。為了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第一目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它包括曲軸,該曲軸基本垂直布置;以及環形傳動部件,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該環形傳動部件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其中,用于控制在形成于發動機中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并高于該環形傳動部件。根據該結構,因為用于控制在發動機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并高于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的環形傳動部件,因此,能夠在不受環形傳動部件阻礙的情況下很容易地從發動機的頂部接近該自動調溫器,而且能夠很容易地操作用于將冷卻水從該自動調溫器排出的冷卻水管。為了實現第一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除了第一方面外,提供了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其中,該環形傳動部件是正時鏈條,該發動機的上部由鏈罩形成,該鏈罩覆蓋正時鏈條,并該鏈罩與氣缸蓋和氣缸體配合。根據該結構,因為正時鏈條由與氣缸蓋和氣缸體配合的鏈罩覆蓋,凸輪軸由曲軸通過該正時鏈條驅動,因此,正時鏈條可以很好地保持在潤滑油環境中。為了實現第一目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裝備有水冷立式發動機的舷外裝馬達,它包括曲軸,該曲軸基本垂直布置;以及環形傳動部件,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該環形傳動部件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其中,用于控制在形成于發動機中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并高于該環形傳動部件。根據該結構,因為用于控制在發動機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發動機的上部并高于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的環形傳動部件,因此,能夠在不受環形傳動部件的阻礙的情況下很容易地從發動機的頂部接近該自動調溫器,而且能夠很容易地操作用于將冷卻水從該自動調溫器排出的冷卻水管。為了實現第二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它包括曲軸,該曲軸基本垂直布置;以及環形傳動部件,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該環形傳動部件布置在環形傳動部件殼體室中,該環形傳動部件殼體室通過將蓋體連接在發動機本體的上表面上而形成,其中,用于控制在形成于發動機本體中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該蓋體中,用于在水冷套和自動調溫器之間提供連通的冷卻水通道與該蓋體一體形成。根據該結構,因為用于控制在形成于發動機本體中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蓋體中,該蓋體與發動機本體配合形成環形傳動部件殼體室,且水冷套和自動調溫器通過形成于該蓋體中的冷卻水通道而彼此連通,因此,不僅能夠很容易地從發動機頂部進行自動調溫器的維修,而且可以省略用于在水冷套和自動調溫器之間提供連通的專用冷卻水管。為了實現第二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方面,除了第四方面外,提供了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其中,用于從自動調溫器排出冷卻水的排水管由與該蓋體分離的部件形成。根據該結構,因為用于從自動調溫器排出冷卻水的排水管由與該蓋體分離的部件形成,因此很容易操作冷卻水管。為了實現第二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裝備有水冷立式發動機的舷外裝馬達,它包括曲軸,該曲軸基本垂直布置;以及環形傳動部件,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該環形傳動部件布置在環形傳動部件殼體室中,該環形傳動部件殼體室通過將蓋體連接在發動機本體的上表面上而形成,其中,用于控制在形成于發動機本體中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該蓋體中,用于在水冷套和自動調溫器之間提供連通的冷卻水通道與該蓋體一體形成。根據該結構,因為用于控制在形成于發動機本體中的水冷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的自動調溫器布置在蓋體中,該蓋體與發動機本體配合形成環形傳動部件殼體室,且水冷套和自動調溫器通過形成于該蓋體中的冷卻水通道而彼此連通,因此,不僅能夠很容易地從發動機頂部進行自動調溫器的維修,而且可以省略用于在水冷套和自動調溫器之間提供連通的專用冷卻水管。為了實現第三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它包括曲軸,該曲軸基本垂直布置;第一自動調溫器,用于控制在形成于氣缸體中的氣缸體冷卻水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以及第二自動調溫器,用于控制在形成于氣缸蓋中的氣缸蓋冷卻水套中的冷卻水的流量;其中,與第一自動調溫器相連的氣缸體冷卻水套冷卻水出口以及與第二自動調溫器相連的氣缸蓋冷卻水套冷卻水出口彼此接近,且用于形成自動調溫器室的部件與具有兩個冷卻水出口的氣缸體和氣缸蓋相連,該自動調溫器室中裝有該第一和第二自動調溫器。根據該結構,因為用于形成自動調溫器室的部件與氣缸體和氣缸蓋相連,以便覆蓋彼此靠近布置的氣缸體冷卻水套冷卻水出口以及氣缸蓋冷卻水套冷卻水出口,該自動調溫器室裝有用于控制在氣缸體冷卻水套中的冷卻水流量的第一自動調溫器以及用于控制在氣缸蓋冷卻水套中的冷卻水流量的第二自動調溫器,因此第一和第二自動調溫器可以緊湊布置,從而減小安裝空間。為了實現第三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八方面,除了第七方面外,提供了一種水冷立式發動機,其中,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的環形傳動部件布置在發動機本體的上部,第一和第二自動調溫器布置在該環形傳動部件的內部。根據該結構,因為自動調溫器布置在環形傳動部件的內部,該環形傳動部件用于將曲軸的驅動力傳遞給凸輪軸,并在發動機本體的上部,因此,該環形傳動部件內部的空間可以有效用于緊湊地布置第一和第二自動調溫器。為了實現第三方面,根據本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和寬基,吉田裕之,
申請(專利權)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