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除塵裝置,包括凝并器和旋流器,所述凝并器包括第一殼體,所述第一殼體具有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一殼體內設有若干霧化噴嘴,能夠噴射霧化水,用于粉塵的凝并;所述旋流器包括:第二殼體,具有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進氣口與所述第一出氣口之間通過風管連通;集氣排液管,其下端面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集氣排液管的上端能夠與排氣管相連;若干旋流管,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內,各所述旋流管內均設有至少一道旋流葉片,且各所述旋流管的下端均與所述集氣排液管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提供除塵裝置,可以先對粉塵進行凝并,然后再進行離心分離,對于當前較難處理的細顆粒、超細顆粒的粉塵也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A dedusting devic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除塵裝置
本技術涉及除塵
,具體涉及一種對細顆粒粉塵具有較好收集效果的除塵裝置。
技術介紹
對于細顆粒粉塵,尤其是10微米以下的超細顆粒粉塵,氣流對粉塵顆粒所產生的拖曳力要遠大于其受到的離心力或重力,故而,很難通過離心分離和重力沉降的方式進行收塵;而超細顆粒粉塵又難以荷電,在通過靜電場時所受的靜電力通常也小于流體曳力,故而,也不易被靜電除塵器中的陽極板所捕捉;而濾料本身的孔隙有其極限值,也難以做到很小,故而,采用過濾方式也難以將超細顆粒物濾除。因此,如何提供一種除塵裝置,能夠較好地對細顆粒粉塵進行收集,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除塵裝置,該除塵裝置可以先對粉塵進行凝并,然后再進行離心分離,對于現有技術中較難處理的細顆粒、超細顆粒的粉塵也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除塵裝置,包括凝并器和旋流器,所述凝并器包括第一殼體,所述第一殼體具有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一殼體內設有若干霧化噴嘴,能夠噴射霧化水,用于粉塵的凝并;所述旋流器包括:第二殼體,具有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進氣口與所述第一出氣口之間通過風管連通;集氣排液管,其下端面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集氣排液管的上端能夠與排氣管相連;若干旋流管,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內,各所述旋流管內均設有至少一道旋流葉片,且各所述旋流管的下端均與所述集氣排液管相連通。本技術所提供除塵裝置,包括凝并器和旋流器,凝并器內的霧化噴嘴能夠噴射霧化水,霧化水可以粉塵顆粒為凝結核,凝結形成粒徑較大的霧滴顆粒,同時,所形成的霧滴顆粒又能夠與其他的粉塵顆粒或霧滴顆粒進行碰撞并進一步地凝并,從而使得顆粒的直徑、質量均增大,以便于后續的分離。凝并的含塵氣流進入旋流器后,可以自各旋流管的上端進入旋流管,受旋流葉片的作用,含塵氣流可以在旋流管內形成旋轉流場,粉塵顆粒以及霧滴顆粒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可以自氣流中分離出來并貼著旋流管的管壁向下流動,然后,匯集于集氣排液管排出;由于旋流管的直徑相比于第二殼體要小得多,在其內所形成的旋轉流場也更為劇烈,進而可產生更大的離心力,更有利于將粉塵顆粒、霧滴顆粒自氣流中分離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貼著旋流管管壁的霧滴顆粒可以在管壁上形成液膜,液膜本身也可以對離心分離的粉塵顆粒進行吸附,可進一步地去除氣體中的粉塵;而且,旋流管內液膜的流向與氣流的流向一致,在重力和氣流作用力的雙重作用下,液膜可以更為快速地向下流動,以提高分離效率,同時,也能夠避免氣流與液膜流向不一致時、收集在液膜內的粉塵顆粒又被氣流卷走的情形,有利于保證分離效果。因此,本技術所提供除塵裝置對于細顆粒、超細顆粒的粉塵也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可選地,所述集氣排液管與所述第二殼體同軸設置,各所述旋流管環繞所述集氣排液管、并沿周向等間隔布置,且各所述旋流管的上端面位于同一高度。可選地,所述第二殼體設有第二進氣管,所述第二進氣管的外端口為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進氣管的軸向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徑向相垂直。可選地,所述第一殼體內設有凝并流道,用于將第一進氣口的進氣導向至第一出氣口,且所述凝并流道具有至少一個折彎。可選地,所述第一殼體的頂壁設有下垂的擋板,以在所述第一殼體內分割出U型的所述凝并流道,所述第一進氣口、所述第一出氣口均位于所述第一殼體的上端部,且所述擋板兩側的所述凝并流道中均設有所述霧化噴嘴。可選地,所述第一殼體和/或所述第二殼體的下部設有收集斗,所述收集斗還連接有排出管;常態下,所述收集斗、所述排出管均不連通外界的空氣。可選地,所述排出管與所述收集斗組合形成連通器,以使所述收集斗內具有積液;所述第二殼體的所述收集斗內的積液不阻斷所述凝并流道。可選地,所述集氣排液管的下端面浸沒于所述第二殼體的所述收集斗的積液中。可選地,還包括沖洗水管,所述沖洗水管能夠對所述收集斗進行沖洗。可選地,所述霧化噴嘴所噴出的霧化水的粒徑小于100微米,且凝并流道內的水蒸氣處于過飽和狀態;所述凝并流道內的氣流流速小于3m/s。附圖說明圖1為單位質量力隨顆粒粒徑的變化圖;圖2為本技術所提供除塵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中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凝并器、11第一殼體、111第一進氣管、112第一出氣管、12霧化噴嘴、13凝并流道、14擋板、15收集斗、16排出管、17沖洗水管;2旋流器、21第二殼體、211第二進氣管、22集氣排液管、23排氣管、24旋流管、241旋流葉片;3風管。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數量不確定的多個,通常為兩個以上;且當采用“若干”表示某幾個部件的數量時,并不表示這些部件在數量上的相互關系。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詞,僅是為了便于描述結構相同或相類似的兩個以上的結構或部件,并不表示對順序的某種特殊限定。請參考圖1,圖1為單位質量力隨顆粒粒徑的變化圖。如圖1所示,隨著顆粒物粒徑的減小,單位質量的流體曳力會呈現遞增趨勢,尤其是在顆粒物的粒徑小于15微米時,單位質量的流體曳力出現激增,并遠遠大于顆粒物所受到的離心力或壓力梯度力等,此時,如再采用常規的離心分離、靜電除塵等工藝,就較難對這些細顆粒、超細顆粒的粉塵進行收集,嚴重影響對于粉塵的回收處理。為此,本技術提供一種除塵裝置,可以先對上述的細顆粒、超細顆粒的粉塵進行凝并,以增大粉塵顆粒的直徑,進而可以使得粉塵顆粒所受到的流體曳力呈幾何級數趨勢進行下降,并小于粉塵顆粒所受到的離心力,然后再利用離心分離的方式對粉塵進行回收,可保證粉塵的分離效果,以減少粉塵的排放量。請參考圖2,圖2為本技術所提供除塵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技術所提供除塵裝置包括凝并器1和旋流器2,其中:凝并器1包括第一殼體11,第一殼體11可以設有第一進氣管111和第一出氣管112,二者的外端口分別形成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其中,第一進氣口用于和煙道(或者上游除塵設備的出風道等)進行對接,以引導含塵氣流進入凝并器1內;第一殼體11內還設有若干霧化噴嘴12,能夠噴射霧化水,霧化水可以粉塵顆粒為凝結核,可凝結形成粒徑較大的霧滴顆粒,同時,所形成的霧滴顆粒又能夠與其他的粉塵顆粒或霧滴顆粒進行碰撞并進一步地凝并,從而使得顆粒的直徑、質量均增大,以便于后續的分離。上述的外端口是指遠離第一殼體11內部的端口,以第一進氣管111為例,第一進氣管111的軸向具有兩個端口,一個端口與第一殼體11相連,為內端口,另一端口遠離第一殼體11,為外端口,即前述的第一進氣口;需要說明,下述第二進氣管211的外端口與此類似,不再進行重復解釋。旋流器2包括第二殼體21,第二殼體21可以設有第二進氣管211,第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凝并器(1)和旋流器(2),所述凝并器(1)包括第一殼體(11),所述第一殼體(11)具有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一殼體(11)內設有若干霧化噴嘴(12),能夠噴射霧化水,用于粉塵的凝并;/n所述旋流器(2)包括:/n第二殼體(21),具有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進氣口與所述第一出氣口之間通過風管(3)連通;/n集氣排液管(22),其下端面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集氣排液管(22)的上端能夠與排氣管(23)相連;/n若干旋流管(24),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21)內,各所述旋流管(24)內均設有至少一道旋流葉片(241),且各所述旋流管(24)的下端均與所述集氣排液管(22)相連通。/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凝并器(1)和旋流器(2),所述凝并器(1)包括第一殼體(11),所述第一殼體(11)具有第一進氣口和第一出氣口,所述第一殼體(11)內設有若干霧化噴嘴(12),能夠噴射霧化水,用于粉塵的凝并;
所述旋流器(2)包括:
第二殼體(21),具有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進氣口與所述第一出氣口之間通過風管(3)連通;
集氣排液管(22),其下端面的位置低于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集氣排液管(22)的上端能夠與排氣管(23)相連;
若干旋流管(24),設置于所述第二殼體(21)內,各所述旋流管(24)內均設有至少一道旋流葉片(241),且各所述旋流管(24)的下端均與所述集氣排液管(22)相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氣排液管(22)與所述第二殼體(21)同軸設置,各所述旋流管(24)環繞所述集氣排液管(22)、并沿周向等間隔布置,且各所述旋流管(24)的上端面位于同一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殼體(21)設有第二進氣管(211),所述第二進氣管(211)的外端口為所述第二進氣口,所述第二進氣管(211)的軸向與所述第二殼體(21)的徑向相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除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11)內設有凝并流道(13),用于將第一進氣口的進氣導向至第一出氣口,且所述凝并流道(13)具有至少一個折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榮福,陳逸卿,王少平,周炳桐,湯丹卡,鐘云輝,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龍凈環保物料輸送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