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和起重機。后拉緊調節裝置包括:導向件;滑動件,滑動件與導向件滑動連接,滑動件包括本體以及與本體連接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調節油缸,調節油缸的第一端與導向件連接,調節油缸的第二端與滑動件的本體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滑動件在導向件內的滑移運動,調節拉板連接點在起重臂尾部的位置,進而改后拉緊裝置、超起桅桿與起重臂所構成的三角形的幾何形狀,從而可實時調節后拉緊裝置的預緊力,保持了拉板預緊力的一致性,實現了帶超起裝置的起重臂結構剛度的可調節性,提升了起重臂的整體穩定性和起重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后拉緊調節裝置和起重機
本技術涉及起重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和起重機。
技術介紹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起重機及其超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力學原理圖。如圖1至圖2所示,起重機包括起重臂60和超起桅桿70,其中,超起桅桿70可樞轉地安裝在起重臂60上。起重機還包括前拉緊裝置100,特別地,該前拉緊裝置100包括鋼絲繩,鋼絲繩的一端與超起桅桿70的棘輪卷揚連接,另一端繞過安裝在起重臂60端部的動滑輪110后,與超起桅桿70固定連接。起重機還包括后拉緊裝置80,后拉緊裝置80的一端與超起桅桿70連接,另一端與起重臂60的尾部連接,二者之間具有拉板連接點120。如圖2所示,超起桅桿70、鋼絲繩和后拉緊裝置80各有兩組,分別左、右對稱布置在起重臂60上,組成固定的雙三角形結構,以增加起重臂60的穩定性,提高起重機的起重性能。后拉緊裝置80與前拉緊裝置100(即鋼絲繩)形成力的平衡。現有技術中的鋼絲繩預緊時,首先起重臂60舉臂到初始預緊仰角(例如75° ),然后對鋼絲繩進行預緊直至達到初始預緊力,且初始預緊力為固定值,使得鋼絲繩和后拉緊裝置80均處于初始預緊狀態。由于后拉緊裝置80的下端固定布置在起重臂60的尾部,因此超起裝置的工作過程中存在以下缺點:然而,當鋼絲繩預緊后,起重臂60變幅達到其他工況開展吊裝工作時,不同工況下的起重臂60的仰角不同。在起重臂60自重的作用下,鋼絲繩的預緊力將隨著仰角的改變而產生變化,由于后拉緊裝置80的拉板連接點120固定布置在起重臂60的尾部,使得后拉緊裝置80的預緊力也隨之產生變化。因此,在起重臂60從初始預緊仰角變幅到其他工況仰角過程中,后拉緊裝置80的預緊力在起重臂60不同仰角下會變得過大或者過小,從而導致后拉緊裝置80過緊或松弛,難以達到初始預緊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和起重機,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后拉緊裝置的預緊力在起重臂不同仰角下會變得過大或者過小,從而導致后拉緊裝置過緊或松弛,難以達到初始預緊效果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根據本技術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包括:導向件;滑動件,滑動件與導向件滑動連接,滑動件包括本體以及與本體連接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調節油缸,調節油缸的第一端與導向件連接,調節油缸的第二端與滑動件的本體連接。進一步地,導向件具有U形的凹槽,凹槽的兩個相對的內側壁上開設有第一導向槽,滑動件滑動地設置在凹槽內,滑動件包括由本體向外突出的第一導向突起,第一導向突起設置在第一導向槽內。進一步地,導向件的底壁上開設有第二導向槽,滑動件包括由本體向外突出的第二導向突起,第二導向突起設置在第二導向槽內。進一步地,調節油缸設置在凹槽內。進一步地,后拉緊調節裝置還包括第一擋板和第二擋板,第一擋板與導向件的凹槽的第一端連接,第二擋板與導向件的凹槽的第二端連接,調節油缸的第一端與第一擋板連接,調節油缸的第二端與滑動件連接。根據本技術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起重機,包括起重臂、超起桅桿和后拉緊裝置,超起桅桿與起重臂可樞轉地連接,該起重機還包括上述的后拉緊調節裝置,后拉緊調節裝置與起重臂連接,后拉緊裝置的第一端與超起桅桿連接,后拉緊裝置的第二端與后拉緊調節裝置的滑動件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連接。進一步地,起重機還包括過渡架,后拉緊裝置的第二端通過過渡架與后拉緊裝置連接部連接。進一步地,過渡架包括第一套、第二套和連接件,第一套的第一端與后拉緊裝置連接部可樞轉地連接,第一套的第二端套在第二套的第二端內且通過固定銷與第二套連接,連接件的第一端與后拉緊裝置的端部連接,連接件的第二端與第二套的第二端活動連接,且連接件能沿第二套的軸向轉動。進一步地,起重機包括兩個后拉緊調節裝置,兩個后拉緊調節裝置分左、右對稱且獨立的安裝在起重臂的尾部。本技術通過滑動件在導向件內的滑移運動,調節拉板連接點在起重臂尾部的位置,進而改后拉緊裝置、超起桅桿與起重臂所構成的三角形的幾何形狀,從而可實時調節后拉緊裝置的預緊力,保持了拉板預緊力的一致性,實現了帶超起裝置的起重臂結構剛度的可調節性,提升了起重臂的整體穩定性和起重性能。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意性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起重機及其超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意性示出了圖1的力學原理圖;圖3示意性示出了本技術中的后拉緊調節裝置的一個安裝示意圖;圖4示意性示出了本技術中的后拉緊調節裝置的另一個安裝示意圖;圖5示意性示出了導向件與滑動件的安裝示意圖;以及圖6示意性示出了后拉緊調節裝置的工作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10、導向件;11、第一導向槽;12、第二導向槽;13、凹槽;20、滑動件;21、本體;22、后拉緊裝置連接部;23、第一導向突起;24、第二導向突起;30、調節油缸;40、第一擋板;50、第二擋板;60、起重臂;70、超起桅桿;80、后拉緊裝置;90、過渡架;91、第一套;92、第二套;93、連接件;94、固定銷;100、前拉緊裝置;110、動滑輪;120、拉板連接點;130、后拉緊調節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作為本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如圖3至圖6所示,該后拉緊調節裝置包括:導向件10 ;滑動件20,滑動件20與導向件10滑動連接,滑動件20包括本體21以及與本體21連接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22 ;調節油缸30,調節油缸30的第一端與導向件10連接,調節油缸30的第二端與滑動件20的本體21連接。當前拉緊裝置預緊后,起重臂60變幅達到其他工況開展吊裝工作時,不同工況下的起重臂60的仰角不同。在起重臂60自重的作用下,前拉緊裝置的預緊力將隨著仰角的改變而產生變化。當使用本技術中的后拉緊調節裝置后,后拉緊裝置80下端與滑動件20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22連接,從而形成拉板連接點120。在起重臂60從初始預緊仰角變幅到其他工況仰角過程中,后拉緊裝置80的預緊力在起重臂60不同仰角下會變得過大或者過小。此時,可以使調節油缸30伸長或縮短,從而帶動滑動件20向上或向下運動,即使拉板連接點120向上或向下運動,從而可調節后拉緊裝置80的張緊度,防止其過緊或松弛,使其始終保持初始的預緊效果。優選地,請參考圖4至圖6,導向件10具有U形的凹槽13,凹槽13的兩個相對的內側壁上開設有第一導向槽11,滑動件20滑動地設置在凹槽13內,滑動件20包括由本體21向外突出的第一導向突起23,第一導向突起23設置在第一導向槽11內。兩個第一導向突起23分別設置在本體21的兩側,起到導向的作用。優選地,導向件10的底壁上開設有第二導向槽12,滑動件20包括由本體21向外突出的第二導向突起24,第二導向突起24設置在第二導向槽12內。這樣,滑動件20具有基本上呈十字形的截面,從而使滑動件20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都能夠被正確的導向。優選地,調節油缸30設置在凹槽13內。優選地,調節油缸30的一端與滑動件20的中心處連接,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導向件(10);滑動件(20),所述滑動件(20)與所述導向件(10)滑動連接,所述滑動件(20)包括本體(21)以及與所述本體(21)連接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22);調節油缸(30),所述調節油缸(30)的第一端與所述導向件(10)連接,所述調節油缸(30)的第二端與所述滑動件(20)的本體(21)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后拉緊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導向件(10); 滑動件(20),所述滑動件(20)與所述導向件(10)滑動連接,所述滑動件(20)包括本體(21)以及與所述本體(21)連接的后拉緊裝置連接部(22); 調節油缸(30),所述調節油缸(30)的第一端與所述導向件(10)連接,所述調節油缸(30)的第二端與所述滑動件(20)的本體(21)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拉緊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10)具有U形的凹槽(13),所述凹槽(13)的兩個相對的內側壁上開設有第一導向槽(11),所述滑動件(20)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凹槽(13)內,所述滑動件(20)包括由所述本體(21)向外突出的第一導向突起(23),所述第一導向突起(23)設置在所述第一導向槽(11)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后拉緊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10)的底壁上開設有第二導向槽(12),所述滑動件(20)包括由所述本體(21)向外突出的第二導向突起(24),所述第二導向突起(24)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槽(12)內。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后拉緊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油缸(30)設置在所述凹槽(13)內。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后拉緊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拉緊調節裝置還包括第一擋板(40)和第二擋板(50),所述第一擋板(40)與所述導向件(10)的凹槽(13)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擋板(50)與所述導向件(10)的凹槽(13)的第二端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平,顏世軍,周磊,覃斌,
申請(專利權)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