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通風裝置和具有該通風裝置的冷藏集裝箱。該通風裝置包括:流動風道;通風風道,其連接至流動風道的第一端,以在流動風道和通風風道中形成連續的氣流通路,通風風道上沿其縱向設置有風口;以及風扇,其設置在流動風道的第二端,以形成從風口到流動風道的第二端的第一氣流路徑,在通風裝置安裝在冷藏集裝箱內的上部的安裝狀態下,通風風道沿冷藏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位于冷藏集裝箱的后端,且流動風道的第二端朝向冷藏集裝箱的前端。該通風裝置可以實現箱體內空氣的循環流通,保證箱內各處溫度的均勻性,尤其可以保證冷藏集裝箱后端的溫度可以達到設定要求。此外,該通風裝置還具有安裝方便,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等優點。(*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冷藏集裝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冷藏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和具有該通風裝置的冷藏集裝箱。
技術介紹
隨著冷藏運輸市場和技術的發展,用戶對冷藏集裝箱箱內溫度的均勻性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冷藏集裝箱箱體的結構限制使其制冷機只能安裝在箱體的前端。由于送風風道(如T地板)的尺寸限制,與制冷機距離較遠的后端循環風量顯著減少,因而導致后端的溫度與制冷機所在的前端的溫度會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箱體的后端(尤其是后端的上部)的溫度無法達到預定要求,造成箱內溫度分布不均勻而使貨物受到損耗。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用于冷藏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和具有該通風裝置的冷藏集裝箱,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冷藏集裝箱的通風裝置,所述通風裝置包括:流動風道;通風風道,所述通風風道連接至所述流動風道的第一端,以在所述流動風道和所述通風風道中形成連續的氣流通路,所述通風風道上沿著所述通風通道的縱向設置有風口 ;以及風扇,所述風扇設置在所述流動風道的第二端,以形成從所述風口到所述流動風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一氣流路徑。在所述通風裝置安裝在冷藏集裝箱內的上部的安裝狀態下,所述通風風道沿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位于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后端,且所述流動風道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前端。優選地,所述通風裝置還包括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用于控制所述風扇正向旋轉或反向旋轉,其中,所述風扇正向旋轉時,形成所述第一氣流路徑;所述風扇反向旋轉時,形成從所述流動風道的所述第二端到所述風口的第二氣流路徑。優選地,所述通風裝置還包括監測裝置,所述監測裝置用于在所述安裝狀態下監測所述冷藏集裝箱的箱門的狀態,并將監測結果發送至所述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構造為在所述箱門處于關閉狀態時控制所述風扇正向旋轉,以形成所述第一氣流路徑,且在所述箱門處于開啟狀態時控制所述風扇反向旋轉,以形成所述第二氣流路徑。優選地,所述通風裝置還包括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用于在所述安裝狀態下感測所述冷藏集裝箱外的環境溫度,并將感測結果發送至所述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構造為根據所述環境溫度控制所述風扇的轉速。優選地,所述流動風道包括第一流動風道和第二流動風道,所述第一流動風道和所述第二流動風道分別在所述通風風道的兩端垂直地連接至所述通風風道,在所述安裝狀態下,所述第一流動風道和所述第二流動風道分別靠近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兩個側壁。優選地,所述風口設置在所述通風風道的底部,且沿所述通風風道的縱向貫穿所述通風風道。優選地,所述風口是由間隔開的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形成的,所述第一底壁相對于所述第二底壁靠近所述流動風道設置,所述第一底壁的形成所述風口的邊緣向下傾斜。優選地,所述第一底壁與所述通風風道的頂壁之間的間距不小于所述第二底壁與所述通風風道的所述頂壁之間的間距。優選地,所述通風風道的底部設置有相互平行的多個所述風口。本技術還提供一種冷藏集裝箱,所述冷藏集裝箱包括如上所述的通風裝置,所述通風裝置安裝在所述冷藏集裝箱內的上部,其中所述通風裝置的所述通風風道沿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位于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后端,且所述通風裝置的所述流動風道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前端。本技術的用于冷藏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可以實現箱體內空氣的循環流通,保證箱內各處溫度的均勻性,尤其可以保證冷藏集裝箱后端的溫度可以達到設定要求。此外,該通風裝置還具有安裝方便,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等優點。在
技術實現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簡化形式的概念,這將在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中進一步詳細說明。本
技術實現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著要試圖限定出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關鍵特征和必要技術特征,更不意味著試圖確定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優點和特征。附圖說明本技術的下列附圖在此作為本技術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術。附圖中示出了本技術的實施例及其描述,用來解釋本技術的原理。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具有通風裝置的冷藏集裝箱的局部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通風裝置的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通風風道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安裝有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通風裝置的冷藏集裝箱的局部截面示意圖,其中通風裝置處于第一工作狀態;以及圖5是安裝有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通風裝置的冷藏集裝箱的局部截面示意圖,其中通風裝置處于第二工作狀態。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以便提供對本技術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技術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而得以實施。在其他的例子中,為了避免與本技術發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一些技術特征未進行描述。為了徹底了解本技術,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細的結構。顯然,本技術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習的特殊細節。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外,本技術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本文中,術語“前端”一般指沿水平方向靠近冷藏集裝箱的制冷機的一端,“后端”一般指沿水平方向遠離冷藏集裝箱的制冷機的一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冷藏集裝箱,如圖1所示,該冷藏集裝箱100包括底板120、與該底板120相對設置的頂板110、在頂板110和底板120之間且設置在底板120的一組對邊上的一對側壁130以及在頂板110和底板120之間且設置在底板120的另一組對邊上的一對端壁。為了提高冷藏集裝箱100內的溫度的均勻性,冷藏集裝箱100內可以設置有通風裝置200。此外,為了示出通風裝置200在圖1中未示出端壁。通風裝置200安裝在冷藏集裝箱100內的上部,例如可以安裝在頂板110上,也可以安裝在側壁130的頂端。作為示例,通風裝置200可以安裝在頂板110上,并且下文中會結合附圖詳細描述該通風裝置200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該冷藏集裝箱100不限于制冷集裝箱,其還可以包括例如保溫集裝箱等的任何需要維持箱內溫度的集裝箱。具體地,如圖2-3所示,該通風裝置200包括流動風道210、通風風道220和風扇230。通風風道220與流動風道210的第一端連接并且連通,以在流動風道210和通風風道220中形成連續的氣流通路,使氣體能夠在流動風道210和通風風道220中連續流通。通風風道220上設有風口 221,以使空氣能夠從該風口 221中進入通風風道220。風口 221沿通風風道220的縱向設置。此處的“縱向設置”是指風口 221沿著通風風道220的縱向貫穿通風風道220或者沿著通風風道220的縱向呈離散式地設置。當通風風道220包括離散的多個子風口時,每個子風口可以是沿通風風道220的縱向設置,也可以沿其橫向設置或者沿其它任意方向設置。風扇230安裝在流動風道210的第二端,從而形成從風口 221到流動風道210的第二端的第一氣流路徑(如圖4所示)。為了增強冷藏集裝箱100內的空氣流動,結合圖1所示,當通風裝置200安裝在冷藏集裝箱100的頂板110的安裝狀態下,通風風道220沿冷藏集裝箱100的寬度方向安裝在頂板110的后端;且流動風道210的第二端,即安裝風扇230的一端,朝向冷藏集裝箱100的前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冷藏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裝置包括:流動風道;通風風道,所述通風風道連接至所述流動風道的第一端,以在所述流動風道和所述通風風道中形成連續的氣流通路,所述通風風道上沿著所述通風通道的縱向設置有風口;以及風扇,所述風扇設置在所述流動風道的第二端,以形成從所述風口到所述流動風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一氣流路徑,在所述通風裝置安裝在冷藏集裝箱內的上部的安裝狀態下,所述通風風道沿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位于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后端,且所述流動風道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冷藏集裝箱的前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田化,王世魁,胡亮,蔣云雨,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中集特種冷藏設備有限公司,青島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