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包括鋼骨柱,鋼骨柱沿縱向設于混凝土墻端部的暗柱內;鋼骨柱上在連接鋼連梁的標高處設有預埋懸臂梁,其懸臂端設有第一連接端板,第一連接端板上設有多個螺栓安裝孔。鋼連梁端部設有第二連接端板,第二連接端板上設有多個螺栓裝配孔,多個螺栓裝配孔與多個螺栓安裝孔一一對應;第二連接端板與第一連接端板通過穿設于螺栓裝配孔和螺栓安裝孔的螺栓連接在一起。本發明專利技術使鋼骨柱、懸臂梁、第一連接端板的拼接,以及鋼連梁、第二連接端板的拼接均可在工廠內制作完成再運送至施工現場,工廠化程度高,還便于質量監控;現場施工工藝簡單,經濟性好,施工速度快,施工效率高,且連接可靠,安全性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工程
,特別是涉及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混凝土聯肢墻是由一系列連梁約束的墻肢組成,是混凝土剪力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結構形式。對于混凝土聯肢墻來說,兩個獨立墻肢之間的連梁部件是非常關鍵的構件,由于連梁一般都要承受極大的剪力,因此鋼連梁相比混凝土連梁,在剛度、強度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但是,現有技術中傳統的鋼連梁與混凝土墻肢之間的連接結構存在剛度差、延性不足等問題,最主要的是,其施工過程極其繁瑣,需要進行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等工藝,這些施工工藝大大影響了混凝土聯肢墻的施工進度;尤其對于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來說,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等工藝的施工難度非常大,從而施工速度慢,施工弊端尤為明顯。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的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包括鋼骨柱,所述鋼骨柱沿縱向設于混凝土墻端部的暗柱內;所述鋼骨柱上,在連接鋼連梁的標高處設有預埋懸臂梁,所述預埋懸臂梁的懸臂端設有第一連接端板,所述第一連接端板上設有多個螺栓安裝孔;所述鋼連梁的端部設有第二連接端板,所述第二連接端板上設有多個螺栓裝配孔,所述多個螺栓裝配孔與所述多個螺栓安裝孔一一對應;所述第二連接端板與所述第一連接端板通過穿設于所述螺栓裝配孔和所述螺栓安裝孔的螺栓連接在一起。優選地,所述預埋懸臂梁采用H形鋼梁,所述預埋懸臂梁的兩側均設有擋板,所述擋板連接所述預埋懸臂梁的上下翼,使所述預埋懸臂梁形成空腔結構,所述連接端板上的多個螺栓安裝孔與所述預埋懸臂梁的空腔相對。優選地,所述螺栓為單向螺栓;所述單向螺栓包括螺栓頭和螺桿,以及依次套設在螺桿上的墊圈、可膨脹套筒、錐頭螺母。優選地,所述預埋懸臂梁的腹板區域設有工藝孔。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端板、第二連接端板的厚度至少為8mm。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端板與所述混凝土墻端部的側壁平齊。優選地,所述鋼骨柱的側壁上設有沿橫向插入混凝土中的多排抗剪栓釘。優選地,所述鋼連梁的側壁與所述第二連接端板之間設有加強筋板。如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鋼骨柱、懸臂梁以及其懸臂端的第一連接端板的拼接可在工廠內制作完成再運送至施工現場,鋼連梁及其端部的第二連接端板的拼接也可在工廠內制作完成再運送至施工現場,從而工廠化程度高;且使施工工藝簡單,操作難度低,有利于現場混凝土分項工程中的澆筑等施工作業,不但經濟性好,還使現場施工速度快,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2、鋼骨柱、懸臂梁以及懸臂梁端部的第一連接端板在拼接完成后,以及鋼連梁和其端部的第二連接端板在拼接完成后,都能夠很方便的進行質量監控,從而保證了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懸臂梁兩側擋板的設置,使所述單向螺栓與澆筑的混凝土分離,保證了單向螺栓不受混凝土阻礙的影響,從而能夠方便、可靠地使用。4、懸臂梁腹板區域的工藝孔的設置,使現場施工時暗柱內箍筋的綁扎方便。附圖說明圖1顯示為本專利技術的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的主視示意圖。圖2顯示為圖1的A-A視圖。圖3顯示為圖1的B-B視圖。圖4顯示為圖1中I視圖的局部剖視放大圖。元件標號說明1混凝土墻2栓釘3鋼骨柱4螺栓4a螺栓頭4b螺桿4c墊圈4d可膨脹套筒4e錐頭螺母4f橡膠襯墊5加強筋板6鋼連梁加強肋7鋼連梁8第二連接端板8a螺栓裝配孔9第一連接端板9a螺栓安裝孔10擋板11水平箍筋12縱筋13暗柱14預埋懸臂梁14a工藝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專利技術的其他優點及功效。請參閱圖1至圖4。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專利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專利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疇。鑒于現有技術的混凝土墻與鋼連梁之間形成的連接結構不但剛度差、延性不足,且施工工藝復雜,施工速度慢、效率低。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人設計出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通過在混凝土墻端部的暗柱區域內設置連續鋼骨柱,并為鋼骨柱設預埋懸臂梁,使預埋懸臂梁懸臂端的連接端板與鋼連梁端部的連接端板通過單向螺栓即可連接在一起,本專利技術使鋼骨柱、預埋懸臂梁及其懸臂端的連接端板的拼接,鋼連梁及其端部的連接端板的拼接,均能在工廠內制作完成,不但便于拼接質量的監控,使連接結構的剛度、延性得到可靠保證;更重要的是,還便于現場施工,使現場施工速度快、效率高,經濟性好。以下將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專利技術的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包括鋼骨柱3,鋼骨柱3沿縱向設于混凝土墻1端部的暗柱13內;所述鋼骨柱3上,在連接鋼連梁7的標高處設有預埋懸臂梁14,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懸臂端設有第一連接端板9,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上設有多個螺栓安裝孔9a。所述鋼連梁7的端部設有第二連接端板8,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上設有多個螺栓裝配孔8a,所述多個螺栓裝配孔8a與所述多個螺栓安裝孔9a一一對應。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與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通過穿設于所述螺栓裝配孔8a和所述螺栓安裝孔9a內的螺栓4連接在一起。所述螺栓4優選地采用單向螺栓,所述單向螺栓4包括螺栓頭4a和螺桿4b,以及由頭至尾、依次套設在螺桿4b上的墊圈4c、可膨脹套筒4d、錐頭螺母4e。上述預埋懸臂梁14和鋼連梁7均優選地采用H形鋼梁,為了防止澆筑的混凝土妨礙所述單向螺栓4的連接,如圖2所示,優選地,在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兩側均設有擋板10,所述擋板10連接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上下翼,在所述預埋懸臂梁14內形成空腔結構,使混凝土無法進入該空腔內,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上的螺栓安裝孔9a與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空腔相對。為了可靠地發揮單向螺栓的力學性能,優選地,如圖4所示,所述單向螺栓4的螺栓頭4a與墊圈4c之間還設有橡膠襯墊4f。當然,所述螺栓4還可以采用膨脹螺栓以及其它形式的螺栓,只要能夠滿足安裝要求,將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與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固定在一起即可。為了保證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與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的可靠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第二連接端板8的厚度最好為8mm以上。為了加強鋼骨柱3與墻體混凝土之間連接的可靠性、穩定性,優選地,所述鋼骨柱3的側壁上設有多排沿橫向插入混凝土中的抗剪栓釘2。為了加強所述鋼連梁7與第二連接端板8之間的剛度和強度,提高所述鋼連梁7在受力時的抗變形能力,如圖1所示,優選地,所述鋼連梁7的側壁與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之間設有加強筋板5。如圖1、圖2所示,所述鋼連梁7的上下翼之間還設有多組加強肋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鋼骨柱(3),所述鋼骨柱(3)沿縱向設于混凝土墻(1)端部的暗柱(13)內;所述鋼骨柱(3)上,在連接鋼連梁(7)的標高處設有預埋懸臂梁(14),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懸臂端設有第一連接端板(9),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上設有多個螺栓安裝孔(9a);所述鋼連梁(7)的端部設有第二連接端板(8),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上設有多個螺栓裝配孔(8a),所述多個螺栓裝配孔(8a)與所述多個螺栓安裝孔(9a)一一對應;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與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通過穿設于所述螺栓裝配孔(8a)和所述螺栓安裝孔(9a)的螺栓(4)連接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鋼骨柱(3),所述鋼骨柱(3)沿縱向設于混凝土墻(1)端部的暗柱(13)內;所述鋼骨柱(3)上,在連接鋼連梁(7)的標高處設有預埋懸臂梁(14),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懸臂端設有第一連接端板(9),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上設有多個螺栓安裝孔(9a);所述鋼連梁(7)的端部設有第二連接端板(8),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上設有多個螺栓裝配孔(8a),所述多個螺栓裝配孔(8a)與所述多個螺栓安裝孔(9a)一一對應;所述第二連接端板(8)與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通過穿設于所述螺栓裝配孔(8a)和所述螺栓安裝孔(9a)的螺栓(4)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接端板(9)與所述混凝土墻(1)端部的側壁平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連梁與混凝土墻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埋懸臂梁(14)采用H形鋼梁,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兩側均設有擋板(10),所述擋板(10)連接所述預埋懸臂梁(14)的上下翼,使所述預埋懸臂梁(14)形成空腔結構,所述連接端板上的多個螺栓安裝孔(9a...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國強,王海江,郭小康,陳亮,尹文漢,
申請(專利權)人:同濟大學,上海藍科建筑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