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由邊柱模板和過梁模板組合構成,過梁模板置于邊柱模板上端,過梁模板和邊柱模板都采用了角件固定、模板長度可調、鋼木結合的構造,采用預拼裝的方法,定型化施工,從而忽略對工人手藝的依賴;且豎楞和連接件等構件都連接于封頭板,安裝、拆卸和運輸的整體性強、散件少;通過穿墻的對拉螺桿拉緊壓塊,直接作用于模板,利用模板與墻面的摩擦力限制水平位移,且在縱向上間隔排布的多個壓塊形成不連續的豎楞,在模板變形范圍內起到防止漲模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快裝快拆、混凝土成型好、耗材低、通用性強、周轉使用次數多、耗用人工少、散件少、運輸便利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混凝土結構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凝土加氣塊砌筑的填充墻預留門窗洞口鋼筋混凝土加強框的模板結構。
技術介紹
對混凝土加氣塊砌筑的填充墻預留門窗洞口,需設置鋼筋混凝土加強框。混凝土加氣塊砌筑的填充墻預留門窗洞口鋼筋混凝土加強框由于為二次結構,對主體建筑來講其質量的好壞對結構的安全影響不大,混凝土加強框的構件截面往往設計得較小通常為200mm X 100mm、10mmX 100mm,越是小截面構件其對模板拼裝的技術要求越高,加固不當易形成混凝土漲模、構件扭曲、掉楞掉角等混凝土缺陷。目前較好的施工方法是:選用優質木方和酚醛覆膜模板組合使用,用對拉螺桿和鋼管加固。安裝原理: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周轉材料的品質提高模板的剛度和抗變形能力,從而提高混凝土成型質量,提高周轉次數。其技術優點是:可重復使用的;優質木方的截面尺寸規正、剛度高;酚醛覆膜模板剛度高、易脫模、尺寸規整,混凝土成型觀感好。其技術確定是:模板體系和加固體系獨立,耗用周轉材料多;一次性投入較大;模板自重大,不便運輸;人工費用高,不經濟。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本技術的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是對混凝土加氣塊門窗洞口鋼筋混凝土加強框的現澆混凝土模板進行定型設計,做到組合簡便、可快裝快拆、混凝土成型好、耗材低,同時做到通用性強、可多次周轉使用、耗用人工少、散件少、運輸便利,在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力求經濟和便利。本技術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由邊柱模板和過梁模板組合構成,所述過梁模板置于所述邊柱模板上端;所述邊柱模板由兩塊縱向的第一側模板和一塊縱向的封頭板通過兩條豎楞連接構成,兩塊第一側模板位于封頭板兩側構成截面為U型的邊柱模板,所述豎楞具有由角鋼構成的本體以及焊接于本體的多個L型鋼片,所述多個L型鋼片呈縱向間隔分布,L型鋼片與其所在的本體部位構成方管段,兩條豎楞相對且平行的固定于所述封頭板的左右端,兩塊第一側模板分別于其前端固定于兩條豎楞且位于兩條豎楞之間,第一側模板的高度大于封頭板的高度,兩塊第一側模板的后端開設有相對的穿孔,且穿孔沿第一側模板的高度方向設有多對,豎楞通過連接件連接有多個壓塊,兩塊第一側模板的后端包裹于墻面兩側,對拉螺桿穿墻且穿過所述穿孔并拉緊兩相對的壓塊,壓塊壓緊所述第一側模板;所述過梁模板由兩塊橫向的第二側模板和一塊橫向的封底板通過兩條角鋼連接構成,兩塊第二側模板位于封底板兩側構成截面為U型的過梁模板。進一步地說,所述連接件為連接螺桿和螺帽,所述方管段具有第一連接孔,所述壓塊具有第二連接孔,所述連接螺桿一端穿于第一連接孔且通過螺帽連接于方管段,所述連接螺桿另一端穿于第二連接孔且通過螺帽連接于壓塊。進一步地說,所述方管段的位置對應內外龍骨相交的節點處。進一步地說,所述本體為等邊角鋼。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側模板、封頭板、第二側模板和封底板皆為多層板。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由邊柱模板和過梁模板組合構成,過梁模板置于邊柱模板上端,過梁模板和邊柱模板都采用了角件固定、模板長度可調、鋼木結合的構造,并且采用拼裝的方法,定型化施工,從而忽略對工人手藝的依賴;而且豎楞和連接件等構件都連接于封頭板,安裝、拆卸和運輸的整體性強、散件少;通過在豎楞的方管段上連接上壓塊,并且配合穿墻的對拉螺桿拉緊壓塊,用對拉螺桿對拉壓塊直接作用于模板,利用模板與墻面的摩擦力限制水平位移,而且在縱向上間隔排布的多個壓塊形成不連續的豎楞,在模板變形范圍內起到防止漲模的作用,從而對整個模板體系進行主動加固,內外側模的整體剛度及上下口的限位及對角線的尺寸都能得到有效控制。【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邊柱模板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優點及功效。本技術也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實施,即,在不悖離本技術所揭示的范疇下,能予不同的修飾與改變。實施例:一種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如圖1所示,由邊柱模板I和過梁模板2組合構成,所述過梁模板置于所述邊柱模板上端。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邊柱模板I由兩塊縱向的第一側模板11和一塊縱向的封頭板12通過兩條豎楞13連接構成,兩塊第一側模板位于封頭板兩側構成截面為U型的邊柱模板,所述豎楞13具有由等邊角鋼構成的本體131及焊接于本體的多個L型鋼片,所述多個L型鋼片呈縱向間隔分布,L型鋼片與其所在的本體部位構成方管段132,所述方管段的位置對應內外龍骨相交的節點處,兩條豎楞相對且平行的固定于所述封頭板的左右端,兩塊第一側模板分別于其前端固定于兩條豎楞且位于兩條豎楞之間,第一側模板的高度大于封頭板的高度,兩塊第一側模板的后端開設有相對的穿孔,且穿孔沿第一側模板的高度方向設有多對,豎楞通過連接件連接有多個壓塊14,所述連接件為連接螺桿15和螺帽,所述方管段具有第一連接孔,所述壓塊具有第二連接孔,所述連接螺桿一端穿于第一連接孔且通過螺帽連接于方管段,所述連接螺桿另一端穿于第二連接孔且通過螺帽連接于壓塊,兩塊第一側模板的后端包裹于墻面兩側,對拉螺桿穿墻且穿過所述穿孔并拉緊兩相對的壓塊,壓塊壓緊所述第一側模板。所述過梁模板由兩塊橫向的第二側模板21和一塊橫向的封底板(由于圖示角度未示意)通過兩條角鋼22連接構成,兩塊第二側模板位于封底板兩側構成截面為U型的過梁模板。所述第一側模板、封頭板、第二側模板和封底板皆為多層板。本技術針對模板方正的特點,明確“角件固定、長度可調、鋼木結合”的設計思路,通過本體是角鐵的豎楞連接固定多層板構成邊柱模板和過梁模板,構成鋼木結合的模板結構,通過多層板的尺寸調節實現長度可調,采用預拼裝的方法,定型化施工,從而忽略對工人手藝的依賴。在拼裝時,采用“先分塊,再組裝”組織思路,所有的連接均采用螺絲和螺母等無震動連接,拼裝方便,拆除容易。本技術只需預先設定規范化施工流程,工人只要按設定的步驟施工,幾乎沒有木工基礎的普通工人也能完成組合模板的拼裝;地面預拼裝后,組合模板的良好整體性能滿足運輸和安裝的要求;在拆除過程中,保持豎楞與模板連接,模板按片分離,拆除后,封頭板呈一個整體,第一側模板分為兩大片,除了對拉螺桿拆除后與組合模板分離,豎楞、連接螺桿、壓塊等構件仍與組合模板形成整體,散件少。用穿墻的對拉螺桿對拉壓塊直接作用于模板,利用模板與墻面的摩擦力限制水平位移,而且在縱向上間隔排布的多個壓塊形成不連續的豎楞,在模板變形范圍內起到防止漲模的作用。整個組合模板組裝完成后,模板與墻摩擦效果明顯,組合模板整體剛度及上下口的限位及對角線的尺寸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能夠抵抗混凝土的側壓力及施工活荷載的影響,能達到用盡可能少的材料,達到混凝土成型好的目的。上述說明書及實施例僅為示例性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及其功效,并非是對本技術的限制。任何落入本技術權利要求范圍內的創作皆屬于本技術所保護的范圍。【主權項】1.一種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由邊柱模板(I)和過梁模板(2)組合構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加強框組合模板,其特征在于:由邊柱模板(1)和過梁模板(2)組合構成,所述過梁模板置于所述邊柱模板上端;所述邊柱模板(1)由兩塊縱向的第一側模板(11)和一塊縱向的封頭板(12)通過兩條豎楞(13)連接構成,兩塊第一側模板位于封頭板兩側構成截面為U型的邊柱模板,所述豎楞(13)具有由角鋼構成的本體(131)以及焊接于本體的多個L型鋼片,所述多個L型鋼片呈縱向間隔分布,L型鋼片與其所在的本體部位構成方管段(132),兩條豎楞相對且平行的固定于所述封頭板的左右端,兩塊第一側模板分別于其前端固定于兩條豎楞且位于兩條豎楞之間,第一側模板的高度大于封頭板的高度,兩塊第一側模板的后端開設有相對的穿孔,且穿孔沿第一側模板的高度方向設有多對,豎楞通過連接件連接有多個壓塊(14),兩塊第一側模板的后端包裹于墻面兩側,對拉螺桿穿墻且穿過所述穿孔并拉緊兩相對的壓塊,壓塊壓緊所述第一側模板;所述過梁模板由兩塊橫向的第二側模板(21)和一塊橫向的封底板通過兩條角鋼(22)連接構成,兩塊第二側模板位于封底板兩側構成截面為U型的過梁模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清胤,劉有良,彭杰,凌梓恒,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征途建筑模架應用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