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它包括一定模,設置安裝于定模內的一模仁,覆蓋連接定模的一動模,定模、動模連接處形成一分型面,分別開設于定模、動模的分型面上的相吻合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腔,相對開設于定模和動模的分型面上的澆道,設置水平貫穿定模的一水平通孔,設置水平穿過水平通孔的一取模塊,設置于動模上并朝向所述定模方向壓緊所述動模的兩壓塊,兩所述壓塊成對角排列,這樣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注塑模具,具體涉及一種專用于生產具有多孔的連桿的注塑模具。
技術介紹
現今的連桿的注塑模具中,各式各樣的注塑模具使用廣泛。在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用于生產具有多孔的連桿的注塑模具中,雖然能滿足連桿的一般形狀的注塑要求,但是對于像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具有多孔的復雜形狀的連桿,則目前一般的注塑模具并不能很好的滿足其加工需要,并且目前的用于加工連桿的注塑模具中,在模具設計方面該存在著一些缺陷,如在脫模裝置、澆道等的設計上,由于傳統的一些設計的缺陷,容易造成如脫模失敗、注蠟慢等問題。以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而且也間接對企業成本和資源造成了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經過改良的新型的加工連桿的注塑模具,該注塑模具更加適合用于加工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一種具有多孔的連桿,且使用方便,降低成本和資源的浪費,進一步地提高工作效率。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所述的連桿包括有一連接臂,連接在所述連接臂一端部的第一連接頭,連接所述連接臂另一端部的第二連接頭,設置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頭的周面上的一底座,所述第一連接頭、第二連接頭及底座上分別開設有可用于連接外部元件的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一通孔,設置軸向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頭端面的一凸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包括一定模,設置安裝于所述定模內的一模仁,覆蓋連接所述定模的一動模,所述定模、所述動模連接處形成一分型面,分別開設于所述定模、所述動模的分型面上的相吻合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所述第二型腔在合模狀態下形成一用于注塑成型的型腔,相對開設于所述定模和動模的所述分型面上的澆道,所述澆道與所述第一型腔相連通,設置水平貫穿所述定模的一水平通孔,設置水平穿過所述水平通孔的一取模塊,所述取模塊可沿豎向在所述水平通孔內活動,所述取模塊的兩端部分別露出所述水平通孔,用以向上抬起取模塊,設置于動模上并朝向所述定模方向壓緊所述動模的兩壓塊,兩所述壓塊成對角排列。進一步地,所述的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包括水平開設于所述定模和動模的分型面上的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與所述型腔相交,開設縱向穿過所述動模并穿入在所述模仁的第二孔道和第三孔道,設置與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相匹配的第一抽銷、第二抽銷和第三抽銷,所述第一抽銷、所述第二抽銷和所述第三抽銷插入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分別可以在注塑時形成所述連桿上的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進一步地,在所述模仁的頂部開設有一凹槽,可以在注塑時形成所述連桿上的所述凸塊。進一步地,所述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包括分別開設于所述定模、所述動模的分型面上的成對角排列并相互吻合的一對定位孔和定位銷軸。更進一步地,所述澆道為一具有圓形橫斷面的桿狀澆道。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專利技術首先對型腔的設計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進,特別是加入了不同方向可通過位于定模和動模上開設的孔插入型腔的抽銷,從而可實現在注塑同時形成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連桿上的多個孔,不需要再像傳統的模具中,需要再進行另外的加工步驟來實現開設孔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也節約了成本。其次,在脫模裝置的設計上,本專利技術加入的取模板,相比于傳統的取模裝置可方便地進行脫模,降低了因脫模失敗而對連桿的損壞,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節約成本的目的。第三,本專利技術還對澆道進行了優化設計,設計成了一具有圓形橫斷面澆口的桿狀澆道,本澆道可有效地提高蠟液進入型腔的速度,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圖說明 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連桿的主視剖視示意 附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連桿的側視示意 附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合模狀態下的外部結構示意 附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分模狀態下的定模的結構示意 附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分模狀態下的動模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定模、2.動模、3.第一型腔、4.第二型腔、5.取模塊、6.壓塊、7.第一孔道、8.第二孔道、9.第三孔道、10.燒道、11.第一抽銷、12.第二抽銷、13.第三抽銷、14.凹槽、15.定位孔、16.定位銷軸、17.第一連接頭、18.連接臂、19.第二連接頭、20.底座、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第三通孔、24.凸塊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參見圖1-5所示的實施例,圖中示意性地反映了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的連桿的注塑模具的安裝應用結構圖,并顯示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圖I顯示了連桿的主視剖視示意圖,連桿包括有連接臂18,連接在連接臂18 —端部的第一連接頭17,連接在連接臂18另一端部的第二連接頭19,連接在第一連接頭17的周面上的底座20,第一連接頭17、第二連接頭18及底座20上分別開設有可用于連接外部元件的第二通孔22,第三通孔23和第一通孔21,設置軸向連接在第一連接頭17端面的凸塊24。圖2顯示了連桿的側視示意圖,注塑時,第一通孔21沿豎直方向成型。圖3顯示了在定模I上覆蓋了動模2,動模2通過兩個成對角排列的壓塊6朝向定模I的方向壓緊動模2和定模1,壓塊6可通孔螺栓等已知元件來連接動模2,取模塊5水平設置并穿過水平通孔,取模塊5的兩端部露出水平通孔外,由圖可見,取模板5的徑向尺寸小于水平通孔的徑向尺寸、軸向尺寸大于水平通孔的軸向尺寸,豎直方向分別插入第二孔道8和第三孔道9的動模2和定模I的第二插銷12和第三插銷13。圖4顯示了分模狀態下的定模I的結構,定模I、動模2連接處形成一分型面,定模I的分型面上開設了第一型腔3,第一孔道7與第一型腔3相交,第一抽銷11可插入第一孔道7,定模I的分型面上還開設了澆道10,澆道10與第一型腔3相連通,模仁的頂部還開設了凹槽14,定模I的分型面上還設置了一對定位孔15。圖5顯示了分模狀態下動模2的結構,動模2的分型面上開設了第二型腔4,動模2的分型面上還設置了一對定位銷軸16。以上對本專利技術的特定實施例結合圖示進行了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內容不僅僅限定于以上實施例,在本專利技術的所屬
中,只要掌握通常知識,就可以在其技術要旨范圍內,進行多種多樣的變更。·權利要求1.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所述的連桿包括有一連接臂,連接在所述連接臂一端部的第一連接頭,連接所述連接臂另一端部的第二連接頭,設置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頭的周面上的一底座,所述第一連接頭、第二連接頭及底座上分別開設有可用于連接外部元件的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一通孔,設置軸向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頭端面的一凸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包括一定模,設置安裝于所述定模內的一模仁,覆蓋連接所述定模的一動模,所述定模、所述動模連接處形成一分型面,分別開設于所述定模、所述動模的分型面上的相吻合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所述第二型腔在合模狀態下形成一用于注塑成型的型腔,相對開設 于所述定模和動模的所述分型面上的澆道,所述澆道與所述第一型腔相連通,設置水平貫穿所述定模的一水平通孔,設置水平穿過所述水平通孔的一取模塊,所述取模塊可沿豎向在所述水平通孔內活動,所述取模塊的兩端部分別露出所述水平通孔,用以向上抬起取模塊,設置于動模上并朝向所述定模方向壓緊所述動模的兩壓塊,兩所述壓塊成對角排列。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種連桿的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所述的連桿包括有一連接臂,連接在所述連接臂一端部的第一連接頭,連接所述連接臂另一端部的第二連接頭,設置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頭的周面上的一底座,所述第一連接頭、第二連接頭及底座上分別開設有可用于連接外部元件的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一通孔,設置軸向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頭端面的一凸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種連桿的注塑模具,包括一定模,設置安裝于所述定模內的一模仁,覆蓋連接所述定模的一動模,所述定模、所述動模連接處形成一分型面,分別開設于所述定模、所述動模的分型面上的相吻合的第一型腔、第二型腔,所述第一型腔、所述第二型腔在合模狀態下形成一用于注塑成型的型腔,相對開設于所述定模和動模的所述分型面上的澆道,所述澆道與所述第一型腔相連通,設置水平貫穿所述定模的一水平通孔,設置水平穿過所述水平通孔的一取模塊,所述取模塊可沿豎向在所述水平通孔內活動,所述取模塊的兩端部分別露出所述水平通孔,用以向上抬起取模塊,設置于動模上并朝向所述定模方向壓緊所述動模的兩壓塊,兩所述壓塊成對角排列。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林軍,
申請(專利權)人:吳江市榮順精密鑄件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