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及施工方法,包括內部的核心筒結構以及外圍的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包括一組核心筒鋼柱;型鋼混凝土框架包括一組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并通過連接鋼梁與核心筒鋼柱連接,連接鋼梁的兩端通過連梁牛腿與核心筒鋼柱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連接,并在核心筒鋼柱、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和連接鋼梁周圍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施工時,將施工區域劃分為多個流水施工段,在每一個流水施工段中,核心筒和型鋼混凝土框架的鋼結構部分先施工,混凝土部分在鋼結構部分下面施工,形成在不同的作業面和空間上進行鋼結構和混凝土部分同時施工,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進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別是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及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城市的迅速發展,超高層建筑不斷增多。目前,超高層建筑設計與施工通常是核心筒墻體豎向結構先行施工,型鋼混凝土框架、樓板等水平結構滯后核心筒結構數層進行施工。例如項目處在軟土地區,結構采用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其勁性鋼柱細分為核心筒內勁性型鋼暗柱和外框架勁性型鋼柱,核心筒鋼柱與外框架結構鋼柱通過鋼梁連接,鋼梁、鋼柱四周存在大量的梁板鋼筋,梁板鋼筋兩端均需錨入核心筒鋼柱及剪力墻內,圍繞鋼構件綁扎鋼筋難度較大。如何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使鋼筋巧妙的避開、穿越鋼構件,并能夠方便可靠的實現鋼筋錨固是本類工程的重點控制環節。若按照傳統方法施工,核心筒鋼柱先行安裝完成后,再進行型鋼混凝土框架和水平鋼梁施工,那么將導致核心筒區箍筋無法綁扎,而且型鋼混凝土框架梁板鋼筋需全部同截面斷開,對結構受力性能影響較大,因此,需要采用核心筒和型鋼混凝土框架同時施工工藝。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及施工方法。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包括內部的核心筒結構以及外圍的型鋼混凝土框架結構,所述核心筒結構包括一組核心筒鋼柱;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結構包括一組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并通過連接鋼梁與核心筒鋼柱連接,所述連接鋼梁的兩端通過連梁牛腿與核心筒鋼柱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連接,并在所述核心筒鋼柱、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和連接鋼梁周圍綁扎鋼筋。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截面形狀結構為兩個相互垂直的工字形。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的鋼筋綁扎包括為位于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外面的一個方形箍筋、內接所述方形箍筋的一個八邊形箍筋以及多個帶有拉鉤的拉筋,所述拉筋連接所述方形箍筋相對的兩條邊。針對上述結構,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施工方法,依次包括施工組織設計、塔式起重機施工、基礎底板施工、鋼結構施工、混凝土結構施工和幕墻結構施工。其中,鋼結構施工包括如下步驟:S11:根據梁板鋼筋在核心筒鋼柱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內的分布,繞開梁板鋼筋綁扎區域,將整個核心筒和型鋼混凝土框架施工區域劃分為多個相對獨立的流水施工段;S12:在每一個流水施工段中,核心筒鋼柱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等豎向鋼結構同時開始施工;S13:在核心筒鋼柱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之間安裝連接鋼梁;S14:圍繞核心筒鋼柱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周圍綁扎豎向結構鋼筋;S15:支設模板,綁扎梁板鋼筋;S16:在已完成的鋼結構和鋼筋綁扎基礎上進行混凝土結構施工。這樣形成在不同的作業面和空間上同時進行鋼結構和混凝土部分施工。豎向鋼結構鋼筋綁扎在下一層混凝土澆筑前提前套入,并隨著混凝土模板支撐架施工同時穿插進行,每個施工段人員僅有部分木工交叉,其他人員均固定在同一個區域作業,施工效率可大幅提高。塔式起重機施工包括如下步驟:S21:在基礎土方開挖前將多根鋼格構柱隨鉆孔灌注樁埋入地下;S22:在所述鋼格構柱上端、近地表位置搭設鋼筋混凝土承臺,連接所述多根鋼格構柱;S23:在所述鋼筋混凝土承臺上安裝塔式起重機;S24:土方開挖時用型鋼將所述鋼格構柱固定成一個整體。軟土地區的工程,地下階段施工困難,尤其是塔式起重機基礎施工困難,提前布置塔式起重機,可有效解決軟土地區土方開挖階段支撐施工的問題。基礎底板施工包括如下步驟:S31:綁扎基礎底板下部鋼筋;S32:在所述基礎底板下部鋼筋上搭設帶有螺栓孔的型鋼支架,通過地腳螺栓將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與所述型鋼支架固定;S33:綁扎基礎底板上部鋼筋;S34:進行混凝土澆筑。采用型鋼支架和地腳螺栓固定鋼混凝土框架鋼柱這種結構,可以有效地減少鋼混凝土框架鋼柱的施工誤差,提高施工精度。幕墻結構施工包括如下步驟:S41:在主體結構中安裝幕墻預埋件;S42:在主體樓面中安裝環形軌道;S43:在安裝環形軌道的上一層樓面搭設安全防護棚;S44:針對幕墻施工進行測量放線;S45:安裝幕墻轉接件;S46:安裝幕墻單元體。本專利技術針對軟土地區超高層建筑,采用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在型鋼混凝土框架和核心筒區域分別設置型鋼柱,然后用連接鋼梁將型鋼柱連接,并在連接鋼梁和型鋼柱周圍綁扎鋼筋,整體上提高了建筑物結構強度,特別適合軟土地區的超高層建筑。施工時將施工區域劃分成多個不同的流水施工段,在每一個流水施工段中,核心筒和型鋼混凝土框架的豎向鋼結構部分先施工,混凝土部分在鋼結構部分完成后進行,這樣就形成了在不同的作業面和空間上同時進行鋼結構和混凝土部分施工。本專利技術不僅很好地解決了軟土地區超高層建筑結構問題,同時還提供了核心筒和型鋼混凝土框架同時施工方法,并且在施工組織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人員的流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進步。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結構示意圖和施工流水段劃分示意圖;圖2為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與連接鋼梁示意圖;圖3為核心筒鋼柱與連接鋼梁示意圖;圖4為塔式起重機基礎結構圖;圖5為基礎底板結構示意圖;圖6為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綁扎鋼筋示意圖;圖7為幕墻預埋件、轉接件、單元體連接示意圖;圖8為幕墻結構施工立面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1、第一流水施工段;2、第二流水施工段;3、核心筒;4、型鋼混凝土框架;5、核心筒鋼柱;6、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7、連接鋼梁;8、梁板鋼筋;9、塔式起重機;10、鋼格構柱;11、鋼筋混凝土承臺;12、基礎底板;13、下部鋼筋;14、上部鋼筋; 15、型鋼支架;16、地腳螺栓;17、拉筋;18、方形箍筋;19、八邊形箍筋;20、幕墻預埋件;21、幕墻轉接件;22、幕墻單元體;23、環形軌道;24、安全防護棚;25、鋼絲繩。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本實施例中,以天津融匯廣場A樓為例,該項目處于軟土地區,結構采用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核心筒3結構包括一組核心筒鋼柱5,型鋼混凝土框架4結構包括一組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并通過連接鋼梁7與核心筒鋼柱5連接,連接鋼梁7的兩端分別通過連梁牛腿與核心筒鋼柱5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連接,并在核心筒鋼柱5、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和連接鋼梁7周圍綁扎鋼筋。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截面形狀結構為兩個相互垂直的“工”字形,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的鋼筋綁扎包括為位于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外面的一個方形箍筋18、內接所述方形箍筋的一個八邊形箍筋19以及多個帶有拉鉤的拉筋17,拉筋17連接方形箍筋18相對的兩條邊。梁板鋼筋8兩端均需錨入核心筒鋼柱5及型鋼混凝土框架4的剪力墻內。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針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包括內部的核心筒(3)結構以及外圍的型鋼混凝土框架(4)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3)結構包括一組核心筒鋼柱(5);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4)結構包括一組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并通過連接鋼梁(7)與核心筒鋼柱(5)連接,所述連接鋼梁(7)的兩端通過連梁牛腿與核心筒鋼柱(5)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連接,并在所述核心筒鋼柱(5)、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和連接鋼梁(7)周圍綁扎鋼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包括內部的核心筒(3)結構以及外圍的型鋼混凝土框架(4)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3)結構包括一組核心筒鋼柱(5);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4)結構包括一組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并通過連接鋼梁(7)與核心筒鋼柱(5)連接,所述連接鋼梁(7)的兩端通過連梁牛腿與核心筒鋼柱(5)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連接,并在所述核心筒鋼柱(5)、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和連接鋼梁(7)周圍綁扎鋼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截面形狀結構為兩個相互垂直的工字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的鋼筋綁扎包括位于所述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外面的一個方形箍筋(18)、內接所述方形箍筋(18)的一個八邊形箍筋(19)以及多個帶有拉鉤的拉筋(17),所述拉筋(17)連接所述方形箍筋(18)相對的兩條邊。4.針對權利要求1至3所述的結構體系實施的一種超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施工方法,依次包括施工組織設計、塔式起重機施工、基礎底板施工、鋼結構施工、混凝土結構施工和幕墻結構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結構施工包括如下步驟:S11:根據梁板鋼筋(8)在核心筒鋼柱(5)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內的分布,繞開梁板鋼筋(8)綁扎區域,將整個核心筒(3)和型鋼混凝土框架(4)施工區域劃分為多個相對獨立的流水施工段;S12:在每一個流水施工段中,核心筒鋼柱(5)和型鋼混凝土框架鋼柱(6)等豎向鋼結構同時施工;S1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發兵,陳浩,李軍,安雄寶,韓義,袁遠,李陽,周凱,李慧,崔秀生,李猛,夏海林,唐睿,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