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的對接連接節點構造,屬于建筑工程技術領域。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縱向鋼筋在端頭伸出并在端部帶有180°彎鉤,在疊合梁預制部分的上側設置疊合層,疊合層內的梁頂縱筋端頭亦設180°彎鉤,兩端帶180°彎鉤的連接鋼筋分別與梁底縱筋、梁頂縱筋平行緊貼放置,形成傳力環,在每個傳力環內插入4根插筋,疊合層與相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連接區域內澆筑混凝土固定成型為疊合梁。本發明專利技術充分利用彎鉤鋼筋相互搭接形成傳力環完成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的對接連接,其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均為常規材料和方法,簡單易行,簡化施工,降低造價,通用性強,能直接應用于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工程實踐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建筑工程
,具體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對接連接構造。
技術介紹
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是一種工業化的建筑生產方式,對于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主體結構的梁、板、柱均可以在工廠加工,實現工業化大生產;同時工廠化的加工,可以利用最先進的現代技術,在客觀上可以保證結構構件的質量。到了基建施工的現場,只要將預制結構的各部分拼接起來即可,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以其施工速度快、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好等優點越來越受到業主以及設計人員的關注。目前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中,框架梁或次梁的對接連接一般多采用套筒灌漿連接,這種連接方式對預制構件及現場施工安裝精度均有較高要求,對套筒注漿施工人員的技術要求也很高,連接過程中容易出現套筒兩側鋼筋無法準確就位的質量問題。因此,在滿足承載力性能的前提下,如何簡化現場施工中節點的連接構造,從而使現場的拼接施工程序得以簡化、質量得以保證,這就是本專利技術研究解決的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當前預制裝配式框架結構工程中框架梁或次梁的對接連接,本專利技術結合預制裝配式結構的特點,提供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對接連接構造,其具有設計簡單、效果良好、實用性強、方便施工等特點。本專利技術給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疊合梁預制部分、連接鋼筋、插筋、后澆連接區域及疊合層,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梁底縱筋在端頭伸出并在端部帶有180°彎鉤,在疊合梁預制部分的上側設置疊合層,疊合層內的梁頂縱筋端頭亦設180°彎鉤,兩端帶180°彎鉤的連接鋼筋分別與梁底縱筋、梁頂縱筋平行緊貼放置,形成傳力環,在每個傳力環內插入4根插筋,疊合層與相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連接區域內澆筑混凝土固定成型為疊合梁。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伸出的縱向鋼筋端部帶有的180°彎鉤向上設置,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1,d1為縱向鋼筋直徑。所述后澆混凝土疊合層內的梁頂鋼筋帶有的180°彎鉤向下設置,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2,d2為梁頂鋼筋直徑。所述疊合梁的相鄰兩疊合梁預制部分間的后澆連接區域內的連接鋼筋端頭彎鉤方向與被連接的縱向鋼筋彎鉤方向相同,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3,d3為連接鋼筋直徑。所述傳力環內插入的插筋長度為疊合梁寬度減去兩側保護層厚度。所述兩側傳力環間凈距宜為100mm~400mm。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頂面、側面設置凹凸深度不小于6mm的混凝土粗糙面。所述后澆連接區域設置有內箍筋。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所述疊合梁對接連接構造,由梁端預留端部帶180°彎鉤鋼筋、兩端帶180°彎鉤連接鋼筋及傳力環內插筋組成;本專利技術在施工過程中,對構件制作及現場安裝精度要求不高,避免采用難度較大的灌漿工藝,后澆連接區域可按普通現澆混凝土結構施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施工質量更容易保證,應用范圍廣。2.本專利技術所述疊合梁對接連接構造,可使預制構件端部伸出的預留鋼筋長度大為減小,給預制構件運輸、吊裝、安裝就位等帶來方便。3.本專利技術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均為常規材料和方法,簡單易行,可縮短施工周期,經濟效益好,通用性強,適用于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他結構形式中的梁對接連接也可參考。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平面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A-A剖面示意圖。圖中:1.疊合梁預制部分;2.疊合層;3.混凝土粗糙面;4.連接鋼筋;5.梁底縱筋;6.梁頂縱筋;7.內箍筋;8.插筋;9.傳力環;10.后澆連接區域。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如圖1、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疊合梁預制部分1、連接鋼筋4、插筋8、后澆連接區域10及疊合層2,疊合梁預制部分1的端部伸出帶180°彎鉤梁底縱筋5,在疊合梁預制部分1的上側設置疊合層2,后澆疊合層2內設帶180°彎鉤的梁頂縱筋6,兩端帶180°彎鉤的連接鋼筋4分別與梁底縱筋5、梁頂縱筋6平行緊貼放置,形成傳力環9,在每個傳力環9內插入4根插筋 8,疊合層2與相鄰疊合梁預制部分1的連接區域10內澆筑混凝土固定成型為疊合梁。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1伸出的梁底縱筋5端部帶有的180°彎鉤向上設置,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1,d1為梁底縱筋5的直徑。所述疊合層2內的梁頂縱筋6帶有的180°彎鉤向下設置,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2,d2為梁頂縱筋6的直徑。所述疊合梁的相鄰兩疊合梁預制部分1間的后澆連接區域10內的連接鋼筋4端頭彎鉤方向與被連接的梁底縱筋5及梁頂縱筋6相同,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3,d3為連接鋼筋4的直徑。其中連接鋼筋4的直徑與被連梁底縱筋5或梁頂縱筋6相同。所述傳力環9內插入的插筋8長度為疊合梁寬度減去兩側保護層厚度。所述兩側傳力環9間凈距宜為100mm~400mm,本例選擇100mm。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1頂面、側面設置凹凸深度不小于6mm的混凝土粗糙面。所述連接區域還設置有內箍筋7。現場施工時其順序按如下采用:將準備連接的預制梁吊裝安裝就位;將連接鋼筋4的彎鉤向上平行靠近兩側預留梁底縱筋5放置,調整連接鋼筋4位置使兩側傳力環9均勻對稱,插入插筋8;鋪設梁頂縱筋6,將連接鋼筋4的彎鉤向下平行靠近兩側鋪設好的梁頂縱筋6放置,調整連接鋼筋位置使兩側傳力 環9均勻對稱,插入插筋8;綁扎后澆連接區域10內的內箍筋7,最后澆注連接區域10及后澆混凝土疊合層2的混凝土,完成疊合梁對接連接。本例所述疊合梁對接連接節點,沿疊合梁預制部分1頂面及側面應設置混凝土粗糙面3,其凹凸深度不應小于6mm,以增加混凝土結合面處抗剪強度,提高整體性。實施例2:本例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兩側傳力環9間凈距為400mm。實施例3:本例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兩側傳力環9間凈距為200mm。實施例4:本例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兩側傳力環9間凈距為300m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的對接連接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疊合梁預制部分、連接鋼筋、插筋、后澆連接區域及疊合層,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梁底縱筋在端頭伸出并在端部帶有180°彎鉤,在疊合梁預制部分的上側設置疊合層,疊合層內的梁頂縱筋端頭亦設180°彎鉤,兩端帶180°彎鉤的連接鋼筋分別與梁底縱筋、梁頂縱筋平行緊貼放置,形成傳力環,在每個傳力環內插入4根插筋,疊合層與相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連接區域內澆筑混凝土固定成型為疊合梁。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的對接連接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疊合梁預制部分、連接鋼筋、插筋、后澆連接區域及疊合層,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梁底縱筋在端頭伸出并在端部帶有180°彎鉤,在疊合梁預制部分的上側設置疊合層,疊合層內的梁頂縱筋端頭亦設180°彎鉤,兩端帶180°彎鉤的連接鋼筋分別與梁底縱筋、梁頂縱筋平行緊貼放置,形成傳力環,在每個傳力環內插入4根插筋,疊合層與相鄰疊合梁預制部分的連接區域內澆筑混凝土固定成型為疊合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的對接連接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疊合梁預制部分伸出的縱向鋼筋端部帶有的180°彎鉤向上設置,其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1,d1為縱向鋼筋直徑。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疊合梁的對接連接節點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澆混凝土疊合層內的梁頂鋼筋帶有的180°彎鉤向下設置,其平直段長度不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大鵬,呂臻,
申請(專利權)人: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