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冶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該方法包括:轉爐砌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90~1410mm;爐齡為1000爐以內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50~1500mm;爐齡為1001~2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200~1350mm;爐齡為2001~3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050~1200mm;爐齡為3001~4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900~1050mm;爐齡4001~5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750~900mm;爐齡為5001~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600~750mm;爐齡大于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400~600mm。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通使得底吹孔裸露,降低了轉爐終點碳氧積,提高了產(chǎn)品質量。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設計合理,操作簡單,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生產(chǎn)。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冶金
,特別涉及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
技術介紹
在煉鋼轉爐采用濺渣護爐技術以后,轉爐爐齡有了大幅的提升,為保證高效煉鋼生產(chǎn)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隨著品種鋼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表面缺陷、內生夾雜物等要求越來越嚴格。鋼中的氧含量是影響鋼質量的重要因素,而鋼中氧含量的最根本的來源在于轉爐煉鋼過程。在相同的出鋼碳含量條件下,轉爐終點氧含量較低的爐次在脫氧過程中產(chǎn)生的夾雜物明顯減少;相同的脫氧工藝脫氧終點氧含量更低,鋼中具有更少的夾雜物,擁有更高的表面質量。鋼中的氧含量主要依賴于轉爐終點控制,轉爐爐齡前期,基本能保證爐底底吹孔裸露;轉爐冶煉中后期,因爐底侵蝕之后厚度較薄,為保證安全運行,濺渣層厚度經(jīng)常較厚,不能保證底吹孔裸露,造成轉爐終點碳氧積較高,產(chǎn)品質量降低。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濺渣層厚度較厚,不能保證底吹孔裸露,造成轉爐終點碳氧積較高的技術問題,在保證安全運行的前提下,保證了底吹孔的裸露,降低了轉爐終點碳氧積,提高了產(chǎn)品質量。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轉爐砌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90~1410mm;當爐齡在1000爐以內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50~1500mm;當爐齡為1001~2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200~1350mm;當爐齡為2001~3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050~1200mm;當爐齡為3001~4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900~1050mm;當爐齡為4001~5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750~900mm;當爐齡為5001~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600~750mm;當爐齡大于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400~600mm。進一步地,還包括: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小于0.0021,且爐底底吹風口清晰可見時,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10%。進一步地,在濺渣護爐時,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為3~5min;控制濺渣護爐時底吹流量為300~400m3/h;控制氧槍槍位在1080~1200mm的時間占濺渣總時間的50%以上。進一步地,在濺渣護爐結束后,控制轉爐搖爐3~5次,并進行掛渣操作。進一步地,還包括: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為0.0021~0.0025時,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9%。進一步地,濺渣護爐過程中,控制氧槍的槍位按照“高槍位-低槍位-高槍位-低槍位”的順序變化,所述高槍位指槍位在1000-1080mm之間,所述低槍位指槍位在1000-1080mm之間;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為2~5min。進一步地,在濺渣護爐時,若所有底吹風孔清晰可見,則控制底吹流量為300~400m3/h,否則控制底吹流量為1200~1600m3/h;若爐底底吹風口部分清晰可見,控制不可見底吹風口的底吹流量比可見底吹風口的底吹流量高10~30%。進一步地,還包括: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大于0.0025時,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8%。進一步地,在濺渣護爐時,控制氧槍槍位在1000-1080mm之間;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2min;控制濺渣護爐時底吹流量為1200~1600m3/h。進一步地,在濺渣護爐時,若底吹風口部分清晰可見,則控制不可見底吹風口的底吹流量比可見底吹風口的底吹流量高10~30%。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或多種技術方案,至少具備以下有益效果或優(yōu)點:1、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通過控制不同爐齡段轉爐爐底厚度變化,并根據(jù)轉爐冶煉前5爐的終點情況,通過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控制濺渣護爐槍位、濺渣護爐時間、濺渣護爐時底吹流量設定值及底吹流量分配方式等參數(shù),在保證安全運行的前提下,使得底吹孔裸露,降低了轉爐終點碳氧積,提高了產(chǎn)品質量。2、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在轉爐冶煉時進行,不干擾其它工藝流程,便于在冶金行業(yè)改造實施。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設計合理,操作簡單,能夠實現(xiàn)穩(wěn)定生產(chǎn)。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轉爐冶煉過程中爐底厚度控制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又一轉爐冶煉過程中爐底厚度控制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轉爐爐齡后期濺渣層厚度較厚,不能保證底吹孔裸露,造成轉爐終點碳氧積較高的技術問題,在保證安全運行的前提下,保證了底吹孔的裸露,降低了轉爐終點碳氧積,提高了產(chǎn)品質量。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包括:在轉爐砌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90~1410mm;當爐齡在1000爐以內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50~1500mm;當爐齡為1001~2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200~1350mm;當爐齡為2001~3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050~1200mm;當爐齡為3001~4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900~1050mm;當爐齡為4001~5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750~900mm;當爐齡為5001~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600~750mm;當爐齡大于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400~600mm。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小于0.0021,且爐底底吹風口清晰可見時,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10%。在濺渣護爐時,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為3~5min;控制濺渣護爐時底吹流量為300~400m3/h;控制氧槍槍位在1080~1200mm的時間占濺渣總時間的50%以上。在濺渣護爐結束后,控制轉爐搖爐3~5次,并進行掛渣操作。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為0.0021~0.0025時,控制轉爐終渣MgO含量≥9%。濺渣護爐過程中,控制氧槍的槍位按照“高槍位-低槍位-高槍位-低槍位”的順序變化,高槍位指槍位在1000-1080mm之間,低槍位指槍位在1000-1080mm之間;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為2~5min。在濺渣護爐時,若所有底吹風孔清晰可見,則控制底吹流量為300~400m3/h,否則控制底吹流量為1200~1600m3/h;若爐底底吹風口部分清晰可見,控制不可見底吹風口的底吹流量比可見底吹風口的底吹流量高10~30%。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大于0.0025時,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8%。在濺渣護爐時,控制氧槍槍位為低槍位;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2min;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轉爐砌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90~1410mm;當爐齡在1000爐以內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50~1500mm;當爐齡為1001~2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200~1350mm;當爐齡為2001~3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050~1200mm;當爐齡為3001~4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900~1050mm;當爐齡為4001~5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750~900mm;當爐齡為5001~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600~750mm;當爐齡大于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400~600mm。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轉爐砌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90~1410mm;
當爐齡在1000爐以內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350~1500mm;
當爐齡為1001~2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200~1350mm;
當爐齡為2001~3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1050~1200mm;
當爐齡為3001~4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900~1050mm;
當爐齡為4001~5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750~900mm;
當爐齡為5001~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600~750mm;
當爐齡大于6000爐時,控制爐底厚度為400~600mm。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
括:當轉爐冶煉連續(xù)5爐終點碳氧積小于0.0021,且爐底底吹風口清晰可
見時,控制轉爐終渣的MgO含量≥10%。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濺
渣護爐時,控制濺渣護爐的總時間為3~5min;
控制濺渣護爐時底吹流量為300~400m3/h;
控制氧槍槍位在1080~1200mm的時間占濺渣總時間的50%以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濺
渣護爐結束后,控制轉爐搖爐3~5次,并進行掛渣操作。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吹轉爐的爐底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
括:當轉爐冶煉連續(x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高攀,李海波,王新華,張勇,劉風剛,彭開玉,王東,孫亮,張立國,趙曉東,尹娜,
申請(專利權)人:首鋼總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