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包括椅座、椅背及連接在所述椅座與所述椅背之間的扶手、及轉動支撐所述椅座的底座,所述椅座與所述椅背之間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扶手包括上桿體與下桿體,所述上桿體一端與所述椅背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所述下桿體上端部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下桿體與所述座椅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使得所述椅座、所述椅背及所述扶手連接成平行四桿機構,所述下桿體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上。本發明專利技術利用椅座邊側、椅背邊側及所述扶手連接成平行四桿機構,通過提拉扶手可使得座椅變形,使得椅背遠離車廂側壁,從而能夠在不增大座椅與車輛側壁距離的情況下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的情況下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的情況下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座椅
,特別是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
技術介紹
[0002]座椅特別是車輛中的座椅通常需要根據需要調節朝向,通常可設置為橫向及縱向,有的座椅朝向車輛的行駛方向可視為橫向設置,例如公共汽車,也有的座椅是朝向車輛的側面可視為縱向設置,例如地鐵。橫向設置的座椅使得乘客朝向與車輛行駛方向一致,使得乘客感覺舒服,而縱向設置的座椅可以使得車輛中部留出較大的空間供乘客站立,有利于承載更多的乘客,適合早晚乘車高峰的需求,所以朝向方向固定的座椅適應性差,不能根據需求狀況靈活調節。
[0003]申請號為CN202210781701.8的中國專利技術專利公開了一種輕量化客車座椅的旋轉機構,利用支撐座椅的旋轉組件實現對座椅的旋轉調節,該結構雖然能夠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但由于座椅在縱向設置時,為了使得車廂中部空間較大,所以需要使得椅背盡量靠近車輛側壁,這不利于座椅的轉動,而如果使得椅背遠離車廂側壁,則會使得兩側座椅之間的中部空間較小,不利于承載更多的乘客。為此,如何在不增大座椅與車輛側壁距離的情況下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成為了業界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本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能夠在不增大座椅與車輛側壁距離的情況下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包括椅座、椅背及連接在所述椅座與所述椅背之間的扶手、及轉動支撐所述椅座的底座,所述椅座與所述椅背之間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扶手包括上桿體與下桿體,所述上桿體一端與所述椅背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所述下桿體上端部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下桿體與所述座椅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使得所述椅座、所述椅背及所述扶手連接成平行四桿機構,所述下桿體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上。
[0006]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扶手包括位于座椅左右兩側的左扶手與右扶手,所述左扶手與右扶手的下桿體的下端部連接在同一橫桿上,所述橫桿連接轉軸,所述轉軸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上。
[0007]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軸上設置有支撐所述椅座底部的支撐部。
[0008]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支撐部為高度可調的升降裝置,以調節所述椅座的傾斜角度。
[0009]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上桿體為弧形桿。
[0010]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底座設置有定位銷,所述轉軸上設置與所述定位銷對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包括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孔周
向相差90度,所述定位銷插入所述定位孔實現所述轉軸相對所述底座的固定。
[0011]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底座上設置有支撐所述椅座底部的支撐部,所述支撐部為高度可調的升降裝置。
[0012]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軸由步進電機控制相對底座轉動。
[0013]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底座設置在滑軌上。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具有以下優點:
[0015]本專利技術利用椅座邊側、椅背邊側及所述扶手連接成平行四桿機構,通過提拉扶手可使得座椅變形,使得椅背遠離車廂側壁,從而能夠在不增大座椅與車輛側壁距離的情況下實現座椅的縱橫調節。
附圖說明
[0016]在附圖(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繪制的)中,相似的附圖標記可在不同的視圖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不同字母后綴的相似附圖標記可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示例。附圖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體示出了本文中所討論的各個實施例。
[0017]圖1是座椅縱向設置時的側視示意圖;
[0018]圖2是座椅縱向設置時的前視示意圖;
[0019]圖3是圖1的向上提拉扶手的示意圖;
[0020]圖4是座椅縱向設置時的俯視示意圖;
[0021]圖5是圖3的俯視示意圖;
[0022]圖6是座椅橫向設置時的俯視示意圖。
[0023]圖中,1、椅座;2、椅背;3、底座;4、上桿體;5、下桿體;6、橫桿;7、轉軸;8、支撐部;9、定位銷;10、滑軌;11、第一定位孔;12、第二定位孔;13、吊鉤;14、車廂側壁。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是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以下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權利要求書所涉及的專利技術。此外,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特征的所有組合未必是專利技術的解決方案所必須的。
[0025]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理解,所有的定向參考(例如,上方、下方、向上、上、向下、下、頂部、底部、左、右、垂直、水平等)描述性地用于附圖以有助于讀者理解,且不表示(例如,對位置、方位或用途等)對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的限制。另外,術語“基本上”可以是指條件、量、值或尺寸等的輕微不精確或輕微偏差,其中的一些在制造偏差或容限范圍內。
[0026]實施例一
[0027]如圖1、2、4所示,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包括:供人坐的椅座1、供背部依靠的椅背2及連接在所述椅座1與所述椅背2之間的供人手把持的扶手、及轉動支撐所述椅座1的底座3,以便使得座椅能夠轉動的調節縱橫朝向。
[0028]所述椅座1后邊側與所述椅背2的下端部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使得兩者可相對轉動。
[0029]所述扶手包括上桿體4與下桿體5,所述上桿體4與所述椅座1邊側平行,所述下桿
體5與椅背2邊側平行。
[0030]所述上桿體4一端與所述椅背2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所述下桿體5上端部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下桿體5中部與所述座椅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使得所述椅座1邊側、所述椅背2邊側及所述扶手的上桿體4及下桿體5連接成平行四桿機構。
[0031]所述扶手包括位于座椅左右兩側的左扶手與右扶手,左右扶手之間并列的設置兩個座椅,所述左扶手與右扶手的下桿體5的下端部連接在同一橫桿6上,所述橫桿6連接轉軸7,所述轉軸7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3上,即使得所述下桿體5下端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3上,從而使得座椅能夠在所述下桿體5的支撐下繞所述底座3轉動。
[0032]為了實現底座3對座椅的穩定支撐,所述轉軸7上設置有支撐所述椅座1底部的支撐部8,所述支撐部8同時支撐兩個座椅的椅座1的底部,由于所述支撐部8與所述下桿體5對座椅的支撐點形成對座椅的三角形的三點支撐,所以可以使得椅座1不能向下轉動,從而可以座椅可支撐人的依坐。
[0033]進一步,所述支撐部8為高度可調的升降裝置,例如可以為氣缸,以調節所述椅座1的傾斜角度。
[0034]進一步,所述底座3設置有定位銷9,所述轉軸7上設置與所述定位銷9對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包括第一定位孔11及第二定位孔12,所述第一定位孔11與所述第二定位孔12周向相差度,所述定位銷9插入所述定位孔實現所述轉軸7相對所述底座3的固定,定位銷9與第一定位孔11配合時,座椅縱向設置,定位銷9與第二定位孔1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包括椅座、椅背及連接在所述椅座與所述椅背之間的扶手、及轉動支撐所述椅座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椅座與所述椅背之間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扶手包括上桿體與下桿體,所述上桿體一端與所述椅背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所述下桿體上端部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所述下桿體與所述座椅通過軸鉸鏈轉動連接,使得所述椅座、所述椅背及所述扶手連接成平行四桿機構,所述下桿體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包括位于座椅左右兩側的左扶手與右扶手,所述左扶手與右扶手的下桿體的下端部連接在同一橫桿上,所述橫桿連接轉軸,所述轉軸轉動的支撐在所述底座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縱橫方向可轉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上設置有支撐所述椅座底部的支撐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縱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強,施昌賢,倪健,楊芳丁,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坦達軌道車輛座椅系統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