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包括緊鄰路塹邊坡修筑的漿砌片石壁;漿砌片石壁的外側及下方設置有不透水土工布,在漿砌片石壁和不透水土工布的下方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底板;在漿砌片石壁鄰近路塹邊坡的一側設置有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石籠與路塹邊坡表面的縫隙中填充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與當前常用的道路側向排水溝結構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主要優點為:采用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不僅起到透水、排水的功效,同時還有利于環境保護;采用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作為填料,有效起到反濾層和隔離排水溝水流的作用;采用鋼筋混凝土底板作為排水溝的基礎,有效避免了排水溝底部開裂現象,提高了側向排水溝使用的耐久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包括緊鄰路塹邊坡修筑的漿砌片石壁;漿砌片石壁的外側及下方設置有不透水土工布,在漿砌片石壁和不透水土工布的下方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底板;在漿砌片石壁鄰近路塹邊坡的一側設置有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石籠與路塹邊坡表面的縫隙中填充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與當前常用的道路側向排水溝結構相比,本專利技術的主要優點為:采用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不僅起到透水、排水的功效,同時還有利于環境保護;采用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作為填料,有效起到反濾層和隔離排水溝水流的作用;采用鋼筋混凝土底板作為排水溝的基礎,有效避免了排水溝底部開裂現象,提高了側向排水溝使用的耐久性。【專利說明】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路基排水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
技術介紹
圖1是現有技術中常用的道路側向排水溝結構圖;如圖1所示,目前在山區鐵路、公路排水工程領域,尤其是排水溝緊鄰路塹邊坡I修筑時,邊坡下部常采用混凝土擋墻2對路塹邊坡I進行加固,排水溝一般多采用漿砌片石排水溝4的結構形式。 工程實踐表明,常用的側溝因側溝下方土體濕陷性變形或地基沉降,漿砌片石排水溝由于自身的強度不足,排水溝底部常常出現開裂現象,致使溝中的水流沿溝底裂縫持續下滲,加劇了排水溝排水功能的退化過程,甚至會威脅路基結構的安全。同時,路塹邊坡一側的排水溝旁常常施工擋土墻,擋墻基礎和側向排水溝的施工也占據了寶貴的線路施工用地,邊坡開挖形成的棄方對沿線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專利技術內容】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山區道路側向排水溝結構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 本專利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包括緊鄰路塹邊坡修筑的排水溝的漿砌片石壁;漿砌片石壁的外側及下方設置有不透水土工布,在漿砌片石壁和不透水土工布的下方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底板;在漿砌片石壁鄰近路塹邊坡的一側設置有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與路塹邊坡表面的縫隙中填充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 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底板的厚度為8— 1cm,鋼筋混凝土底板內設置有鋼筋網。 所述的不透水土工布的兩側與漿砌片石壁的側壁頂部鋪設齊平。 所述的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由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內填充石塊而形成,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的高寬比介于3— 5之間。 本專利技術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與當前常用的道路側向排水溝結構相比,本專利技術的主要優點為:①排水溝靠近路塹邊坡一側采用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包裹棄方石塊的砌筑形式,籠子彼此相連接,利用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的重力起到穩定路塹邊坡的作用。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同時作為側向排水溝的側壁,不僅起到透水、排水的功效,同時還有效利用了路塹邊坡開挖的棄方石塊作為原料,在節約用地的同時還有利于環境保護。②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與路塹邊坡表面之間的縫隙采用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作為填料,有效起到反濾層的作用,利于過濾疏導經路塹邊坡表面徑流的雨水,在鋼筋混凝土底板上表面與石籠下方界面處設置不透水土工布,起到有效隔離排水溝水流的作用。③在排水溝底部采用含鋼筋網的鋼筋混凝土底板作為排水溝的基礎,有效避免了因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自重和地基沉降所產生的排水溝底部開裂現象,較大程度上提高了側向排水溝使用的耐久性,尤其在具有濕陷性的黃土地區,其具有顯著的優勢。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常用的道路側向排水溝結構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圖。 附圖中主要部件符號說明: 1:路塹邊坡2:混凝土擋墻 3:路基4:漿砌片石排水溝 5:線路中線6:鋼筋混凝土底板7: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8:漿砌片石壁 9:不透水土工布10: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I1: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 12:鋼筋網。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做進一步說明。下述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并非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 本專利技術推出了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在排水溝底部布置一塊鋼筋混凝土底板,將路塹邊坡下方開挖出的石塊裝入用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中,利用籠子的約束力將石塊僅僅的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并起到支擋邊坡的作用。 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圖。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包括鋼筋混凝土底板6、不透水土工布9、漿砌片石壁8、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和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7構成。其中,鋼筋混凝土底6內布置一層鋼筋網12,鋼筋混凝土底6的下表面直接與地基土相鄰,在鋼筋混凝土底板6的上表面鋪設一層不透水土工布9,不透水土工布9同時覆蓋路塹邊坡坡腳部位和靠近線路中線一側排水溝溝槽側壁的巖土體表面。 漿砌片石壁8砌筑于不透水土工布9上方,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也位于不透水土工布9的上方。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由路塹邊坡I開挖的石塊及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10共同組成,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的高度由邊坡開挖高度決定,并確保籠子由一定數量鍍鋅鐵絲編織的立方體單元組合而成,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滿足高寬比為3— 5之間。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7填充于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與路塹邊坡表面之間的縫隙處。 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的主要施工步驟如下:在線路中線5與路塹邊坡I之間按照設計位置和排水溝溝底設計標高開挖排水溝的基槽,完成排水溝基槽開挖后,在基槽底面安裝模板,并安裝鋼筋網12,現澆混凝土形成工鋼筋混凝土底板6,鋼筋混凝土底板的厚度為8 — 10cm。待鋼筋混凝土底板6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在其上表面鋪設不透水土工布9,不透水土工布9的兩側應與基槽側壁頂部鋪設齊平。在鋪設的不透水土工布9上施工漿砌片石側壁8,并根據路塹邊坡I坡面形態和高度,分層綁扎鍍鋅鐵絲編織的籠子10,并用路塹邊坡開挖的石塊將籠子填充密實,形成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施工的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的高寬比要滿足處于3— 5之間,以確保其具有一定的抗傾覆穩定性。最后在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與路塹邊坡I表面之間的縫隙處用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7進行填充。【權利要求】1.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包括緊鄰路塹邊坡(I)修筑的排水溝的漿砌片石壁(8);其特征在于:漿砌片石壁(8)的外側及下方設置有不透水土工布(9),在漿砌片石壁(8)和不透水土工布(9)的下方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底板(6);在漿砌片石壁(8)鄰近路塹邊坡(I)的一側設置有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與路塹邊坡(I)表面的縫隙中填充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7)。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其特征在于:鋼筋混凝土底板(6)的厚度為8 — 10cm,鋼筋混凝土底板(6)內設置有鋼筋網(12)。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其特征在于:不透水土工布(9)的兩側與漿砌片石壁(8)的側壁頂部鋪設齊平。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筋混凝土底板式石籠棄方側向排水溝結構,包括緊鄰路塹邊坡(1)修筑的排水溝的漿砌片石壁(8);其特征在于:漿砌片石壁(8)的外側及下方設置有不透水土工布(9),在漿砌片石壁(8)和不透水土工布(9)的下方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底板(6);在漿砌片石壁(8)鄰近路塹邊坡(1)的一側設置有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鍍鋅鐵絲包裹的石籠(11)與路塹邊坡(1)表面的縫隙中填充粗砂或小粒徑棄方填料(7)。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捷,宋緒國,齊春雨,李桂芳,
申請(專利權)人: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