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屬建筑結構設計及施工技術。下層框架柱內設有多根下方豎向主筋,下方豎向主筋自下層框架柱的頂部伸出,上層框架柱內設有相應的上方豎向主筋,框架柱每根上方豎向主筋下部進入一延伸至該框架柱底部并敞口的豎向圓孔,每根下方豎向主筋的伸出部分自對應的豎向圓孔進入上層框架柱內與上方豎向主筋的下部在豎向圓孔內相遇并被焊接為一體,上層框架柱在該焊接部位預制有于焊接后再灌漿封閉的焊接操作孔,操作孔在上層框架柱的側面敞口,且相鄰操作孔不位于一個高度平面。主筋連接牢固,增強了抗震能力;焊接操作孔上下錯位布置,對框架柱截面削弱小;焊接后按規范要求灌漿,防腐問題得以解決。(*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屬建筑結構設計及施工技術。下層框架柱內設有多根下方豎向主筋,下方豎向主筋自下層框架柱的頂部伸出,上層框架柱內設有相應的上方豎向主筋,框架柱每根上方豎向主筋下部進入一延伸至該框架柱底部并敞口的豎向圓孔,每根下方豎向主筋的伸出部分自對應的豎向圓孔進入上層框架柱內與上方豎向主筋的下部在豎向圓孔內相遇并被焊接為一體,上層框架柱在該焊接部位預制有于焊接后再灌漿封閉的焊接操作孔,操作孔在上層框架柱的側面敞口,且相鄰操作孔不位于一個高度平面。主筋連接牢固,增強了抗震能力;焊接操作孔上下錯位布置,對框架柱截面削弱小;焊接后按規范要求灌漿,防腐問題得以解決。【專利說明】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
本技術屬建筑結構設計及施工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國家行業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中,裝配式建筑節點豎向主筋采用套筒灌漿連接,該結構若用于地震高烈度地區,要能保證50年使用周期有很大難度。裝配式建筑的主筋以焊接連接最為可靠,但現有結構的主筋焊接需要大操作面,這會削弱混凝土截面強度;若操作面過小則難以施焊,不能保證焊接強度。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預制的下層框架柱內設有多根下方豎向主筋,下方豎向主筋自下層框架柱的頂部伸出,預制的上層框架柱內設有相應的上方豎向主筋,框架柱每根上方豎向主筋下部進入一延伸至該框架柱底部并敞口的豎向圓孔,每根下方豎向主筋的伸出部分自對應的豎向圓孔進入上層框架柱內與上方豎向主筋的下部在豎向圓孔內相遇并被焊接為一體,上層框架柱在該焊接部位預制有于焊接后再灌漿封閉的焊接操作孔,焊接操作孔在上層框架柱的側面上敞口,且相鄰操作孔不位于一個高度平面上。所說下層框架柱、上層框架柱的預制都按技術規程要求進行。優選地,焊接操作孔的深寬高分別為40?70毫米、40?70毫米、80?100毫米,這些焊接操作孔與下方樓面的距離為500?1200毫米。 換言之,按照技術規程要求分別預制上、下層框架柱。預制帶有豎向主筋向上伸出的下層框架柱。預制上層框架柱時,預留跟下層框架柱主筋相同數量的豎向圓孔,同時上層框架柱下方距樓面500mm?1200mm處分別預留焊接操作孔,相鄰主筋預留的焊接操作孔上、下錯位布置,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避免削弱柱截面強度。下層預制框架柱的豎向主筋穿過預留豎向圓孔與上層預制框架柱的豎向主筋相連接,通過操作孔確定主筋位置和搭接長度,并在滿足鋼筋搭接焊的規范要求時,可采用單面焊方法進行焊接。主筋接頭焊接后,接頭受力性能良好。然后對預留焊接操作孔按規范要求進行灌漿封閉。金屬件耐火極限應滿足建筑防火規范要求,其防腐、耐久性等均應滿足工程設計使用50年年限的要求。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通過預留焊接操作孔焊接主筋,施工操作方便,由于焊接操作孔上下錯位布置,對框架柱截面削弱小;焊接后按規范要求灌漿,鋼筋由混凝土包裹,金屬件防腐、耐久性等均滿足工程設計使用50年年限的要求,防腐問題得以解決。由于主筋連接牢固,增強了抗震能力,確保結構安全。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面圖。 圖3為圖1中B部位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圖3的實施例。 按技術規程要求預制的下層框架柱I內設有多根下方豎向主筋2,主筋2自框架柱I的頂部伸出。按技術規程要求預制的上層框架柱3內設有相應的上方豎向主筋4,每根主筋4下部進入一延伸至框架柱3底部并敞口的豎向圓孔(圖中未畫出所說圓孔),每根主筋2的伸出部分自對應的豎向圓孔進入框架柱3內、與主筋4的下部在豎向圓孔內相遇并被焊接為一體。框架柱3在該焊接部位預制有于焊接后再灌漿封閉的敞口焊接操作孔5和6,其中四個操作孔5位于柱3的四角旁。這些操作孔在框架柱3的側面上都有敞口。操作孔5的深L、寬N、高H分別為70毫米、70毫米、90毫米。操作孔6的深、寬、高分別為60毫米、60毫米、80毫米。這些操作孔中,距樓面7的距離小的操作孔與樓面7的距離P為600毫米;距樓面7的距離大的操作孔與樓面7的距離Q為1100毫米。圖3中8為焊縫。 實施例可以這樣施工: (I)在滿足規范基礎上按設計要求,在預制廠預制帶有豎向主筋向上伸出的下層框架柱,預制上層框架柱時,預留跟下層框架柱伸出主筋相同數量的豎向圓孔,同時上層框架柱下方距樓面600mm、IlOOmm處分別預留焊接操作孔,這些操作孔上、下錯位布置。預留的豎向主筋按相關規范要求取值,確定預制框架柱鋼筋用量時,根據建筑結構等級、荷載、跨徑等進行分析,抗震等級不同,取值也不同。豎向主筋配筋及伸出的尺寸按照相關要求進行驗算。按規范要求進行預制,精確定位豎向主筋及預留焊接操作孔的位置,澆筑并進行養護。預制完成后運輸到施工現場,將構件進行吊裝拼接。 (2)下層預制框架柱豎向主筋穿過豎向預留圓孔與上層預制框架柱豎向主筋相連接,通過焊接操作孔確定主筋位置跟搭接長度,并在滿足鋼筋搭接焊的規范要求時,采用單面焊方法進行焊接,然后對預留焊接操作孔按規范要求進行灌漿封閉。框架柱豎向主筋直徑大小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取值。 (3)樓板預制部分通過可靠的方式進行吊裝拼接。對框架柱中間層中節點,節點兩側的樓板預制部分下部縱向受力鋼筋按規范要求錨固在后澆節點區內,現澆層上部縱向受力鋼筋貫穿后澆節點區。樓板預制部分內縱向受力鋼筋按規范要求采用搭接方式錨入樓板的現澆層部分中,現澆層厚度不小于60_。坐漿層后澆,然后按規范要求再通過預留的金屬波紋漿錨管高壓縫隙灌漿封閉,使豎向主筋與坐漿層、樓板現澆部分連接緊密地結合一起,節點的連接更加牢靠。【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其特征在于:預制的下層框架柱內設有多根下方豎向主筋,下方豎向主筋自下層框架柱的頂部伸出,預制的上層框架柱內設有相應的上方豎向主筋,框架柱每根上方豎向主筋下部進入一延伸至該框架柱底部并敞口的豎向圓孔,每根下方豎向主筋的伸出部分自對應的豎向圓孔進入上層框架柱內與上方豎向主筋的下部在豎向圓孔內相遇并被焊接為一體,上層框架柱在該焊接部位預制有于焊接后再灌漿封閉的焊接操作孔,焊接操作孔在上層框架柱的側面上敞口,且相鄰操作孔不位于一個高度平面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其特征在于:焊接操作孔的深寬高分別為40?70毫米、40?70毫米、80?100毫米,這些焊接操作孔與下方樓面的距離為500?1200毫米。【文檔編號】E04C2/34GK204252383SQ201420752637【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4日 【專利技術者】段爾煥, 王文媛, 劉洪波, 段紹平, 李益華, 馮斌, 黃云川, 肖桂蓮, 方云飛 申請人:昆明營造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框架裝配式建筑豎向主筋操作孔焊接結構,其特征在于:預制的下層框架柱內設有多根下方豎向主筋,下方豎向主筋自下層框架柱的頂部伸出,預制的上層框架柱內設有相應的上方豎向主筋,框架柱每根上方豎向主筋下部進入一延伸至該框架柱底部并敞口的豎向圓孔,每根下方豎向主筋的伸出部分自對應的豎向圓孔進入上層框架柱內與上方豎向主筋的下部在豎向圓孔內相遇并被焊接為一體,上層框架柱在該焊接部位預制有于焊接后再灌漿封閉的焊接操作孔,焊接操作孔在上層框架柱的側面上敞口,且相鄰操作孔不位于一個高度平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段爾煥,王文媛,劉洪波,段紹平,李益華,馮斌,黃云川,肖桂蓮,方云飛,
申請(專利權)人:昆明營造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