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及其支模裝置,屬地下礦山混凝土建筑結構領域。特點是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部設接茬縫,上段井壁混凝土下端設兩翼呈“L”形的連接鋼筋網,與下段井壁混凝土相連接,鋼筋網橫翼扳直伸入下段井壁混凝土上部;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縫外側設接茬模板,接茬混凝土擠壓澆注在接茬模板、圍巖和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圍成的空腔內,與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和圍巖緊密、牢固地連接在一起;支模裝置由設定數量的圓弧形接茬模板,木質模板、木楔和頂壓機構組成。優點是構思新穎,制作簡單,結構牢固,安裝方便、施工快速、可重復使用,接茬混凝土成型整體密實光滑、強度高,不占用井筒空間,使井筒施工能夠連續進行,成井速度快。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及其支模裝置,屬地下礦山混凝土建筑結構領域。特點是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部設接茬縫,上段井壁混凝土下端設兩翼呈“L”形的連接鋼筋網,與下段井壁混凝土相連接,鋼筋網橫翼扳直伸入下段井壁混凝土上部;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縫外側設接茬模板,接茬混凝土擠壓澆注在接茬模板、圍巖和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圍成的空腔內,與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和圍巖緊密、牢固地連接在一起;支模裝置由設定數量的圓弧形接茬模板,木質模板、木楔和頂壓機構組成。優點是構思新穎,制作簡單,結構牢固,安裝方便、施工快速、可重復使用,接茬混凝土成型整體密實光滑、強度高,不占用井筒空間,使井筒施工能夠連續進行,成井速度快。【專利說明】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及其支模裝置
本專利技術屬于地下礦山混凝土建筑結構
,尤其涉及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接茬施工用支模裝置。
技術介紹
立井是地下開采礦山最重要的工程,擔負著提升、運輸、通風、排水及人員安全通行。立井井筒大多采用圓形斷面,根據不同的工藝布置要求,井筒直徑大小不等,立井井壁厚度不小于300mm的鋼筋混凝土和混凝土支護結構。近年來,隨著金屬大模板的應用,立井井筒分段澆注成型,每段高度不小于3000mm,立井施工成井速度越來越快的同時,也帶來立井井壁上下段現澆混凝土的接茬連接不牢固、內部結構不密實的弊病,接茬接合部的質量直接影響井壁的整體性、力學性能和防水性。為了提高上下段混凝土接合部的力學強度和防水性。現在常用接茬板施工,或采用窗口施工接茬。采用接茬板施工時,上段井壁底部沿井筒全周預留刀腳狀斜口,斜口高為200mm,當下段井壁最后一節模板澆灌至距斜口下端10mm時,插上接茬模板,邊插邊灌混凝土,實現接茬。采用窗口接茬時,上段井壁底部沿周長上每隔一定距離,不大于2000mm,預留300mm X 300mm的接茬窗口,混凝土從此窗口灌入,最后用小塊木模板封堵接茬窗口,實現接茬。存在缺陷是裝置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費工費時、施工時間長、嚴重制約成井速度;由于上下段混凝土接結合部仍采用同一種標號的混凝土,又無連接構件,施工過程中模板底口極易變形又無外力擠壓支撐,混凝土接茬仍存在連接不牢固、內部結構不密實的弊病,整體質量無法保證,特別是在水壓較大的深部地層中現澆混凝土接茬接結合部力學強度和密封防水問題未能很好解決。
技術實現思路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及其支模裝置,接茬結構簡單,穩定可靠,支模裝置制作、安裝方便,可重復使用,快速擠壓密實接茬混凝土,提高立井施工成井速度。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包括井壁混凝土,分段澆筑成井筒,其特點是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部設接茬縫,上段井壁混凝土下端設連接鋼筋網,與下段井壁混凝土相連接;所述連接鋼筋網兩翼呈“L”形,澆注上段井壁混凝土,豎翼設于上段井壁混凝土中,橫翼置于上段井壁混凝土下端;澆注下段井壁混凝土,橫翼扳直伸入下段井壁混凝土預設的井壁混凝土模板與圍巖構成的空腔的上部;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縫外側設接茬模板,高于井壁混凝土標號一級的接茬混凝土擠壓澆注在接茬模板、圍巖和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圍成的空腔內,與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和圍巖緊密、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連接鋼筋網,Φ8?1mm的豎筋和橫筋垂直焊接成網格狀,網格間距100?200mm;豎筋長900?1200mm,可對折成“L”形,兩翼夾角不小于90°,亦可扳直成直線形;所述的橫筋長1000?2000mm,呈圓弧形,與井壁的弧形相配合;使用時由設定數量的連接鋼筋網圍繞井壁混凝土設置。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接茬混凝土呈楔塊狀,接茬混凝土縱截面為近似直角梯形,夕卜底邊不小于100_,內底邊寬于外底邊,下腰平直,上腰由里面外向下傾斜。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施工支模裝置,包括井壁混凝土模板、接茬混凝土和施工平臺,其特點是該支模裝置由設定數量的圓弧形接茬模板,木質模板和木楔組成,由螺栓連接成圓環圈形,設在井壁混凝土接茬縫外側,頂壓機構頂壓在兩兩相對的接茬模板中部,接茬混凝土擠壓澆注在接茬縫中。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接茬模板由槽鋼制作,呈圓弧形,與井壁混凝土圓弧相配合;槽鋼兩端設連接板,連接板上至少設2只橢圓通孔,連接螺栓穿過通孔;中部設止擋塊,用以固定頂壓機構;接茬模板成對設置,至少2對,頂壓機構頂壓在接茬模板止擋塊上。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木質模板與接茬模板同寬,由螺栓和木楔裝于兩接茬模板之間;所述的連接螺栓長度不小于300mm,直徑不小于20mm。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頂壓機構由千斤頂與頂桿連接組成,兩端頂壓在兩兩相對的接茬模板中部設的止擋塊上,千斤頂施力,接茬模板緊壓在井壁混凝土的接茬縫上,擠壓密實接茬混凝土。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施工方法,按下述步驟進行:1、制作接茬模板,運抵施工現場;2、井筒上段井壁混凝土澆筑完畢后,下掘圍巖,夠一模高度后,底端設有斜角面;然后在井底的井筒四周放置砂石、找平;3、松開井壁混凝土模板、下移;4、鑿開上段井壁混凝土底端斜角面上預埋連接鋼筋網,扳直向下,用于連接下段井壁混凝土;5、固定整體井壁混凝土模板,在井壁混凝土模板底端預埋連接鋼筋網,使井壁混凝土模板上口距上段井壁混凝土底面高度不大于100mm;6、在井壁混凝土模板上口安裝工作平臺,澆筑下段井壁混凝土至井壁混凝土模板頂面;7、安裝接茬模板,澆筑接茬混凝土 ;8、安裝頂壓機構,啟動千斤頂,通過頂桿給兩兩相對的接茬模板施加壓力,擠壓密實接茬處混凝土;9、相對擰緊接茬模板兩端的連接板兩側的螺母,卡緊連接板,以此固定接茬模板;10、依據相鄰兩個接茬模板之間的縫隙大小現場加工木質模板,補齊相鄰接茬模板之間的縫隙,木質模板與螺栓之間通過木楔楔緊;11、松開頂壓機構,撤離井筒工作面; 12、井壁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繼續下掘圍巖、澆筑下一段井壁混凝土。與現有技術相比,優點是構思新穎,制作簡單,結構穩定牢固,安裝方便、施工速度快、可重復使用,接茬混凝土成型整體密實光滑、強度高,不占用井筒空間,使井筒施工能夠連續進行,井筒成井速度得以提高。【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井筒立體示意圖。圖2是井筒剖面示意圖。圖3是井筒剖面①節點示意圖。圖4是井筒剖面②節點示意圖。圖5是混凝土接茬模板安裝示意圖。圖6是圖5之節點示意圖。圖中:1_井筒、2-井壁混凝土、3-施工平臺、4-圍巖、5-井壁混凝土模板、6-接茬模板、7-上段井壁混凝土、8-下段井壁混凝土、9-連接鋼筋網、10-接茬混凝土、11-連接板、12-螺栓、13-墊圈、螺母、14-木質模板、15-千斤頂、16-頂桿、17-砂石。【具體實施方式】由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可以看出,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包括井壁混凝土2,分段澆筑成井筒I,其特點是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部設接茬縫,上段井壁混凝土7下端設連接鋼筋網9,與下段井壁混凝土 8相連接;所述連接鋼筋網9兩翼呈“L”形,澆注上段井壁混凝土7時,豎翼設于上段井壁混凝土中,橫翼置于上段井壁混凝土模板帶斜角的下端;澆注下段井壁混凝土 8前,將橫翼扳直伸入下段井壁混凝土預設的井壁混凝土模板5與圍巖4構成的空腔的上部;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縫外側設接茬模板6,高于井壁混凝土 2標號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立井井壁現澆混凝土接茬,包括井壁混凝土(2),分段澆筑成井筒(1),其特征在于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部設接茬縫,上段井壁混凝土(7)下端設連接鋼筋網(9),與下段井壁混凝土(8)相連接;所述連接鋼筋網(9)兩翼呈“L”形,澆筑上段井壁混凝土(7)時,豎翼設于上段井壁混凝土中,橫翼置于上段井壁混凝土下端;澆筑下段井壁混凝土(8)前,將橫翼扳直伸入下段井壁混凝土預設的井壁混凝土模板(5)與圍巖(4)構成的空腔的上部;上下段井壁混凝土接合縫外側設接茬模板(6),高于井壁混凝土(2)標號一級的接茬混凝土(10)擠壓澆注在接茬模板(6)、圍巖(4)和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圍成的空腔內,與上下段井壁混凝土和圍巖(4)緊密、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亞寧,
申請(專利權)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