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結構:PVC管、螺帽、豎向可回收螺桿、斜向可回收螺桿、普通鋼板、倒角鋼板、鋼板連接件、豎桿連接端、嵌入式連接槽、TRD工法樁、疏散平臺模板等。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具有結構可靠、施工方便、節約資源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適用框架隧道的施工,尤其適用于高含水量超軟土地區的多室框架隧道施工。
技術介紹
近年來地下空間開發逐漸掀起熱潮,地下結構工程呈現出大跨度、多室和結構形式復雜的特點。溫州地區大部分是軟土地質,淤泥層厚度大,含水率飽和,地基承載能力低下,存在難度極大,施工困難。這就對大型地下空間主體結構模板工程提出了比之以往更高的要求,地下交通模板施工技術也逐漸成為大型地下空間主體結構施工的核心技術。目前國內修建隧道時,在明挖法施工過程中往往采用的是分段式傳統木模支模技術,但該技術存在施工速度慢,模板接縫多,混凝土外觀質量不好等缺陷。此外對于地下混凝土外側墻體,因支模空間狹小,傳統的雙面支模工藝難以使用,并且傳統的對拉螺栓支模技術會使墻體出現滲水現象。綜上所述,已有的隧道在合適的工程環境條件下雖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地基處理效果,但是施工步驟繁瑣,施工難度大,尤其在應對溫州地區為代表的高含水量超軟土的施工中存在大量的不足之處。鑒于此,目前亟需專利技術一種結構穩定、承載能力高、經濟效益優良的高含水量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施工方法,以達到施工方便,造價低廉,大部分部件可重復使用,具有一定的經濟技術效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力求實現多室框架隧道的快速施工,并且具有優秀的結構穩定性,達到大部分部件重復利用。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其特征在于,框架隧道結構由抗拔樁(1)、立柱樁(2)、底板(3)、側墻(8)、中隔墻(9)、倒角(4)、頂板(16)和疏散平臺(10)組成;支模體系包括豎桿(18)、橫桿(19)、剪力撐(20)、竹膠板(21)、次楞方木(22)、主楞方木(23)、可調式橫向托撐(27)和可調式豎向托撐(28);底板(3)和倒角(4)分別固定連接有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在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上面均設置有豎桿連接端(17),豎桿(18)底端插入豎桿連接端(17)中,上端與頂板(16)模板上設置的可調式豎向托撐(28)連接,橫桿(19)兩端與側墻(8)模板、中隔墻(9)模板上設置的可調式橫向托撐(27)連接。進一步地,底板(3)和倒角(4)中預埋PVC管(6)和螺帽(7),底板(3)通過豎向可回收螺桿(12)連接普通鋼板(14),倒角(4)通過斜向可回收螺桿(5)連接倒角鋼板(13)。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邊緣均焊接鋼板連接件(15),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通過螺栓緊固連成整體。框架隧道兩側設有TRD工法樁(34),樁頂的型鋼(35)上焊接連接鋼條(36),連接鋼條(36)通過拉接桿(37)與支模體系固定連接。中隔墻(9)設置有對拉螺桿(24),對拉螺桿(24)通過雙螺母(26)、雙拼鋼管(25)緊固連接。上述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施工方法,其主要施工步驟如下:1)地基處理:放線后打設抗拔樁(1)和立柱樁(2),進行框架隧道基坑的開挖,基坑頂部澆筑一層薄墊層;2)底板施工:綁扎底板鋼筋,預埋PVC管(6)和螺帽(7),立模澆筑底板(3)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用螺桿將螺母孔封堵,初凝后拔出;倒角(4)獨立支模施工,同樣預埋PVC管(6)和螺帽(7);3)支模體系定位安裝:在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上面設置豎桿連接端(17),將普通鋼板(14)通過豎向可回收螺桿(12)與底板(3)固定連接,倒角鋼板(13)通過斜向可回收螺桿(5)與倒角(4)固定連接;安裝豎桿(18)、橫桿(19)和剪力撐(20),豎桿(18)底端插入豎桿連接端(17)中;4)側墻模板施工:綁扎側墻鋼筋,安裝竹膠板(21)作側模板,竹膠板(21)通過次楞方木(22)、主楞方木(23)加固,調節可調式橫向托撐(27)頂住主楞方木(23),側墻頂部通過設置拉接桿37與TRD工法樁(34)頂部型鋼(35)上焊接的連接鋼條(36)連接加固;5)中隔墻模板施工:綁扎中隔墻鋼筋,在疏散平臺位置預埋橡塑塊(30)和橫向連接筋(31),安裝中隔墻竹膠板21作模板,用橫向可調節托撐(27)、次楞方木(22)、主楞方木(23)加固,將橫桿(19)與可調式橫向托撐(27)連接;在中隔墻模板上均勻設置對拉螺桿(24),對拉螺桿(24)通過雙螺母(26)、雙拼鋼管(25)緊固連接;6)頂板施工:支設頂板底模,設置次楞方木(22)、主楞方木(23)、豎向可調節托撐(28),將豎桿(18)上端與可調式豎向托撐(28)連接;頂板底模兩側與側墻模板頂部搭接,綁扎頂板鋼筋,隨后澆筑混凝土;7)疏散平臺施工:中隔墻拆模后,拆除橡塑塊(30),留下嵌入式連接槽(29),槽內設置有橫向連接筋(31),支設疏散平臺模板(32),將疏散平臺鋼筋同橫向連接筋(31)綁扎固定,澆筑疏散平臺(10)。本技術具有以下的特點和有益效果:(1)采用一體化支模體系,優化了施工步驟,實現了框架隧道的快速簡便施工。(2)底板設置了預埋件,連接底鋼板和連接支模體系,底鋼板之間也分別固定,是整體體系連成一個整體,具有良好的承載力。(3)側墻頂部充分利用TRD工法樁中的型鋼,形成具有良好受力能力的單側支模結構,施工方便。(4)疏散平臺后施工,采用大塊整體定型鋼模板,優化了施工步驟,節約了工期。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示意圖。圖2是圖1中A處底鋼板連接細節圖。圖3是圖1中B處中隔墻模板示意圖。圖4是圖1中C處嵌入連接槽示意圖。圖5是圖1中D處側模頂部連接圖。圖6是疏散平臺支模示意圖。圖7是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結構斷面圖。圖8是本技術施工工藝流程圖。圖中:1-抗拔樁,2-立柱樁,3-底板,4-倒角,5-斜向可回收螺桿,6-PVC管,7-螺帽,8-側墻,9-中隔墻,10-疏散平臺,11-施工縫,12-豎向可回收螺桿,13-倒角鋼板,14-普通鋼板,15-鋼板連接件,16-頂板,17-豎桿連接端,18-豎桿,19-橫桿,20-剪力撐,21-竹膠板,22-次楞方木,23-主楞方木,24-對拉螺桿,25-雙拼鋼管,26-雙螺母,27-可調式橫向托撐,28-可調式豎向托撐,29-嵌入式連接槽,30-橡塑塊,31-橫向連接筋,32-疏散平臺模板,33-模板支撐,34-TRD工法樁,35-型鋼,36-連接鋼條,37-拉接桿。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鉆孔灌注樁的成樁成樁技術要求,焊接施工技術要求,腳手架搭設技術要求等不再贅述,重點闡述本技術涉及的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施工的實施方式。圖1是本技術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示意圖,圖2是圖1中A處底鋼板連接細節圖;圖3是圖1中B處中隔墻模板示意圖;圖4是圖1中C處嵌入連接槽示意圖;圖5是圖1中D處側模頂部連接圖;圖6是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結構斷面圖;圖7是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結構斷面圖。參照圖1-7所示的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框架隧道結構由抗拔樁1、立柱樁2、底板3、側墻8、中隔墻9、倒角4、頂板16和疏散平臺10組成;支模體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其特征在于,框架隧道結構由抗拔樁(1)、立柱樁(2)、底板(3)、側墻(8)、中隔墻(9)、倒角(4)、頂板(16)和疏散平臺(10)組成;支模體系包括豎桿(18)、橫桿(19)、剪力撐(20)、竹膠板(21)、次楞方木(22)、主楞方木(23)、可調式橫向托撐(27)和可調式豎向托撐(28);底板(3)和倒角(4)分別固定連接有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在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上面均設置有豎桿連接端(17),豎桿(18)底端插入豎桿連接端(17)中,上端與頂板(16)模板上設置的可調式豎向托撐(28)連接,橫桿(19)兩端與側墻(8)模板、中隔墻(9)模板上設置的可調式橫向托撐(27)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其特征在于,框架隧道結構由抗拔樁(1)、立柱樁(2)、底板(3)、側墻(8)、中隔墻(9)、倒角(4)、頂板(16)和疏散平臺(10)組成;支模體系包括豎桿(18)、橫桿(19)、剪力撐(20)、竹膠板(21)、次楞方木(22)、主楞方木(23)、可調式橫向托撐(27)和可調式豎向托撐(28);底板(3)和倒角(4)分別固定連接有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在普通鋼板(14)和倒角鋼板(13)上面均設置有豎桿連接端(17),豎桿(18)底端插入豎桿連接端(17)中,上端與頂板(16)模板上設置的可調式豎向托撐(28)連接,橫桿(19)兩端與側墻(8)模板、中隔墻(9)模板上設置的可調式橫向托撐(27)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含水量超軟土箱型多室現澆框架隧道支模體系,其特征在于底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偉,林尚月,劉瑞琪,趙鵬飛,李多倫,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