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及其施工方法,該體系包括由框架梁和框架柱圍合成的矩形框架和澆筑在矩形框架內的現澆填充墻體,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的左右兩側與框架柱之間連接有彈性裝置,現澆填充墻體的上側和左右側與相鄰的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間填充有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柔性連接的方式,允許矩形框架和填充墻體之間出現相對位移和轉角,是一種現澆整體式填充墻,其施工效率高、整體性能好、降低勞動強度,而且作為第一道抗震防線抗震性能好,施工上采用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方式,節約了砌筑時間和人力的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可廣泛應用于鋼框架填充墻施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工程領域,特別是一種填充墻體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目前框架填充墻多采用一些小型空心砌塊或者多孔磚進行砌筑,與主體結構通過一定數量的拉筋連接,但是這種結構存在一定缺陷。從結構受力性能來說,由于砌筑質量的問題,填充墻整體性能差,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墻容易出現砌筑砂漿層的滑移破壞。同時,砌筑砂漿在風干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收縮現象,導致填充墻體發生沉降而與框架梁脫離,從而產生裂縫。從施工上來說,砌塊或磚體的砌筑費時費力,增加了人工成本,降低了施工效率。從墻體的節能保溫角度來說,現有砌塊和磚體材料大多不能達到墻體節能保溫要求,需要在墻體表面做外保溫處理,而外保溫常常采用聚苯板、擠塑板等易燃板材,建筑物存在火災隱患,增加了安全隱患。此外,鋼框架結構中的填充墻的破壞原因主要是在地震作用下,填充墻和鋼框架不能協同變形,大多因為鋼框架和填充墻是剛性連接,鋼框架和填充墻間沒有相對位移和轉角,因此,填充墻在地震中往往會直接被破壞,失去墻體本身的保護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及其施工方法,要解決現有鋼框架填充墻整體性能差、保溫隔熱和抗震效果不好的技術問題;解決鋼框架與填充墻在地震作用下變形不協調的問題;并解決現有鋼框架填充墻施工復雜、效率低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包括由框架梁和框架柱圍合成的矩形框架和澆筑在矩形框架內的現澆填充墻體,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的左右兩側與框架柱之間連接有彈性裝置,現澆填充墻體的上側和左右側與相鄰的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間填充有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為位于建筑外圍的外墻或者位于建筑物內部的內墻。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為外墻時墻體混凝土為具有保溫功能的輕集料混凝土。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為內墻時墻體混凝土為普通輕質混凝土。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的混凝土的骨料粒徑不大于5mm。所述阻燃柔性填充材料與框架柱、框架梁以及現澆填充墻體的間隙通過密封膠密封。所述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每側表面比現澆填充墻體每側表面低8~12mm,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每側表面通過涂抹防水抗裂砂漿與現澆填充墻體外表面平齊。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為鋼筋混凝土墻體、其形狀為上窄下寬的梯形,墻體底部距框架柱的距離為10~20mm,頂部距框架柱的距離為50~70mm,距框架梁的距離為50~60mm。所述現澆填充墻體的內部骨架包括雙層鋼筋網片和水平連接在雙層鋼筋網片之間的拉筋5。所述雙層鋼筋網片之間的間距小于現澆填充墻體的墻體厚度。所述鋼筋網片包括別位于現澆填充墻體的中部和頂部的水平拉結筋和沿水平拉結筋長向1/3、2/3位置布設的兩道豎向拉結筋。其中頂部的水平拉結筋距現澆填充墻體頂端100~200mm,所述豎向拉結筋底部與框架梁固定連接,頂部距離上方框架梁40~60mm。所述彈性裝置位于阻燃柔性填充材料內部、對應連接在鋼筋網片與框架柱之間。所述彈性裝置包括兩片平行間隔設置的鋼片以及水平固定連接在兩鋼片之間的彈簧,其中一側鋼片與框架柱焊接固定,另一側鋼片對應焊接在鋼筋網片的水平拉結筋端部。一種如權利要求所述的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的施工方法,具體步驟如下:步驟一,彈線定位。步驟二,在框架柱相應位置固定連接彈性裝置。步驟三,連接鋼筋網片。步驟四,在框架柱的內側設置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步驟五,支設現澆填充墻體的澆筑模板。步驟六,澆筑現澆填充墻體的混凝土。步驟七,拆模,養護。步驟八,在框架梁和現澆填充墻體之間填充阻燃柔性填充材料,并用密封膠封縫。步驟九,在阻燃柔性填充材料表面用防水抗裂砂漿抹平,至此,完成現澆填充墻體體系的施工。所述步驟一中,彈出彈性裝置和現澆填充墻體底部、頂部和模板支設的位置線。所述步驟二中,分別在框架柱的中部和距填充墻頂端100~200mm的位置分別焊接連接彈性裝置的一側鋼片。所述步驟三中,在每個彈性裝置的另一端鋼片處焊接連接兩道水平拉結筋,兩道水平拉結筋之間每隔600mm設置拉筋。所述步驟四中,按照彈線尺寸,在框架柱邊緣、框架梁邊緣設置阻燃柔性填充材料,并用密封膠封縫,阻燃柔性填充材料貼合后期現澆填充墻的斜邊,在彈性裝置位置處,阻燃柔性填充材料設置在與框架柱連接的鋼片的內側,阻燃柔性填充材料厚度比填充墻厚度小20mm。所述步驟五中,支設的澆筑模板為木模板,比上方的框架梁底部低50mm,在填充墻側邊的位置上,木模板上設置有阻擋混凝土流向的木條。所述步驟六中,澆筑混凝土時采用分層澆筑的方式,混凝土每層澆筑高度為0.5~1m,每澆筑一層混凝土后,敲打模板、振搗混凝土,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繼續澆筑上一層混凝土。澆筑到距框架梁底50~60mm時,停止澆筑。所述步驟七中,澆筑混凝土24小時后即可拆模,可采用薄膜覆蓋的方式養護,養護一周左右。所述步驟九中,在阻燃柔性填充材料表面涂抹防水抗裂砂漿,至與現澆填充墻體表面抹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克服了傳統鋼框架填充墻與鋼框架結合效果不好、整體性能差、施工費時費力的缺點,解決了優化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彈性裝置和鋼筋網片的設置有效地保證了現澆填充墻體和矩形框架的脫離,并使在地震作用或風荷載作用下,矩形框架和現澆填充墻體真正實現相對水平滑移,實現兩者的柔性連接,此外,鋼筋網片和彈性裝置的設置避免了現澆填充墻體的傾覆破壞。本專利技術的現澆填充墻體采用上窄下寬梯形結構,與之配合的彈性裝置則是上寬下窄,與矩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上大下小一致,最大限度避免了現澆填充墻體的破壞。本專利技術的現澆填充墻體采用整體澆筑,澆筑后的墻體整體性能好,墻體本身可看作一個剛性體,不會出現裂縫。所用混凝土材料具有質量輕的特點,在地震作用下墻體所受的地震作用小,最大限度降低了墻體在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壞的可能。從整體性能來說,與砌塊和磚砌筑相比具有優越的整體性能,避免使用過程中墻體自身出現裂縫,避免地震作用下墻體發生局部破壞。從施工來說,現澆混凝土的施工方式,節約了砌筑時間和人力的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從保溫性能來說,外填充墻是自保溫填充墻,實現結構保溫一體化,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避免外貼保溫材料出現的空鼓、開裂、脫落等缺陷,節約了外保溫的施工成本。綜上,本專利技術采用柔性連接的方式,允許矩形框架和填充墻體之間出現相對位移和轉角,是一種現澆整體式填充墻,其施工效率高、整體性能好、降低勞動強度,而且作為第一道抗震防線抗震性能好。本專利技術可廣泛應用于鋼框架填充墻施工。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現澆整體式鋼框架柱、填充墻連接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現澆整體式鋼框架梁、填充墻連接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彈簧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框架柱、2-框架梁、3-現澆填充墻體、4-鋼筋網片、5-拉筋、6-彈性裝置、61- 彈簧、62- 鋼片、7-阻燃柔性填充材料、8-防水抗裂砂漿。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參見圖1~4所示,這種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包括由框架梁2和框架柱1圍合成的矩形框架和澆筑在矩形框架內的現澆填充墻體3,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包括由框架梁(2)和框架柱(1)圍合成的矩形框架和澆筑在矩形框架內的現澆填充墻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的左右兩側與框架柱(1)之間連接有彈性裝置(6),現澆填充墻體(3)的上側和左右側與相鄰的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間填充有阻燃柔性填充材料(7)。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包括由框架梁(2)和框架柱(1)圍合成的矩形框架和澆筑在矩形框架內的現澆填充墻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的左右兩側與框架柱(1)之間連接有彈性裝置(6),現澆填充墻體(3)的上側和左右側與相鄰的框架梁和框架柱之間填充有阻燃柔性填充材料(7)。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為位于建筑外圍的外墻或者位于建筑物內部的內墻;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為外墻時墻體混凝土為具有保溫功能的輕集料混凝土;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為內墻時墻體混凝土為普通輕質混凝土。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的混凝土的骨料粒徑不大于5m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柔性填充材料(7)與框架柱、框架梁以及現澆填充墻體3的縫隙通過密封膠密封。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每側表面比現澆填充墻體(3)每側表面低8~12mm,阻燃柔性填充材料每側表面通過涂抹防水抗裂砂漿(8)與現澆填充墻體(3)外表面平齊。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項所述的彈簧連接的現澆整體式鋼框架填充墻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現澆填充墻體(3)為鋼筋混凝土墻體、其形狀為上窄下寬的梯形,墻體底部距框架柱的距離為10~20mm,頂部距框架柱的距離為50~70mm,距框架梁的距離為50~60mm。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麻建鎖,周苗苗,蔡煥琴,白潤山,麻海棟,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