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體為一種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解決了現有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拆除困難、澆注時易漏漿且影響豎向運輸作業的問題。包括上下設置的若干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是由若干對弧形內膜本體連接而成,每對內膜本體的相鄰一側的縫隙處設置有擋片,內膜本體內側均固定有交叉設置的水平筋板和豎向筋板,且內膜本體內側均設置有與其弧度相同且穿在豎向筋板上的兩根支撐桿,兩根支撐桿的相鄰一端螺栓連接有正反絲扣型套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可靠,大大縮短了豎井井壁暴露時間,降低施工風險;而且不占用豎井中部空間,便于豎向物流通道通暢,縮短了工期的同時降低了成本,具有構思巧妙、受力明確、實施簡便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鋼筋混凝土結構支撐體系,具體為一種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
技術介紹
建筑工程中,橋梁現澆空心高墩、高煙囪、豎井護壁等均需用到鋼筋混凝土空心結構,在澆注混凝土時需要穩定的內模。目前大部分同類工程的內模,視環狀結構內側外露面的重要程度和成本,分別采用鋼模或木模。但模板的穩定多為豎向與水平支撐體系;亦有利用混凝土結構本身強度,在結構上通過預埋懸掛模板的方法。往往施工第一層時,豎向力通過各種形式傳至地面,第二層模板支撐在第一層模板上,當第二層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第一層模板后,安裝至第三層繼續施工,此時,所有模板重量均由第二層預埋件承受。以此方法逐層施工至結構頂部,從第二層開始需每層設置預埋件。環狀結構的預埋件實際上是在環向模板上鉆孔,孔內插入短鋼筋,短鋼筋外側安裝螺母固定,當澆注的混凝土具有一定強度時,短鋼筋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利用短鋼筋的抗剪強度,除承受本層模板重量外,還在上層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前對上層模板的重量起支撐作用。待混凝土達到強度后,因模板在法線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模板在厚度方法存在一定錐度,拆除模板較困難,另外預埋件伸出模板一定長度,模板只能水平向內側平移一段距離(預埋鋼筋長度)后,才能拆除,往往需使用撬棍等工具,極易損傷模板;外露鋼筋極易受潮生銹,拆模后需及時割除所有外露的預埋短鋼筋,但用氧氣割除等方法直接影響混凝土外觀。為了便于模板拆除,模板上預埋鋼筋的鉆孔均略大于鋼筋直徑,澆注混凝土時易產生漏漿,降低混凝土品質且污染結構外觀。為防止混凝土澆注和振搗橫向力作用下模板移位,在空心結構內側需進行必要的支撐,直接影響垂直方向的物流運輸作業。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現有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拆除困難、澆注時易漏漿且影響豎向運輸作業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本技術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包括上下設置的若干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是由若干對弧形內膜本體連接而成,每對內膜本體的相鄰一側的縫隙處設置有位于其外側且與每對內膜本體其中一塊內膜本體固定的擋片,內膜本體內側均固定有交叉設置的水平筋板和豎向筋板,且內膜本體內側均設置有與其弧度相同且穿在豎向筋板上的兩根支撐桿,兩根支撐桿的相鄰一端螺栓連接有正反絲扣型套筒。通過旋轉正反絲扣型套筒帶動支撐桿伸長,給內膜本體施加環向向外張力,從而轉化為環形內膜對混凝土的正壓力,其正壓力由具有一定強度的混凝土抵消,提高環形內膜與混凝土之間的摩擦力,實現環向支撐;同時每對內膜本體縫隙處設置的擋片實現環形內膜伸縮時混凝土澆注階段不漏漿的目的。環形內膜安裝時,只要求滿足安裝位置準確,暫不施加軸向壓力,內膜本體之間的連接采用模板連接固定卡,澆注混凝土并待混凝土具有一定強度后,通過旋轉正反絲扣型套筒對內膜本體內側的支撐桿施加軸向壓力,促使內膜本體向外側變形,進而將環形內膜緊緊壓在混凝土結構表面,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提高了環形內膜和混凝土結構之間的摩擦力,利用這種摩擦力來承受環形內膜及其它荷載的重量,實現支撐體系自穩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從下至上安裝三層環形內膜并對內膜本體內側的支撐桿施加軸向壓力后,松放最下層環形內膜支撐桿的軸向應力,逐塊松開內膜本體,將該層內膜本體逐塊上移安裝在第三層環形內膜上方,循環操作,當拆除最上層環形內膜時,釋放支撐桿環向應力后,借助預 埋件臨時懸吊支撐,或采用起重設備一次將最上層環形內膜拔出,克服了現有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拆除困難、澆注時易漏漿且影響豎向運輸作業的問題。內膜本體內側的正反絲扣型套筒數量為兩個,且上下方向分布,每個正反絲扣型套筒的兩端均擰有支撐桿,且支撐桿的外端均固定有直徑大于支撐桿直徑的撐頂端頭,當空心橋墩(煙 )內部設有收坡時,通過調節上下支撐桿的長度實現坡度的改變,同時撐頂端頭的設置使得各個內膜本體上的支撐桿不會錯開,影響撐頂效果。本技術結構設計合理可靠,是環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的一種內模支撐新體系,特別在隧道通風豎井施工中,可使豎井掘進與二襯施工同步進行,大大縮短了豎井井壁暴露時間,降低施工風險;而且不占用豎井中部空間,便于豎向物流通道暢通,縮短了工期的同時降低了成本,具有構思巧妙、受力明確、實施簡便的優點,適用于空心橋墩、隧道通風豎井二襯的工程中。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內膜本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內膜本體,2-擋片,3-水平筋板,4-豎向筋板,5-支撐桿,6-正反絲扣型套筒。具體實施方式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包括上下設置的若干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是由若干對弧形內膜本體I連接而成,每對內膜本體I的相鄰一側的縫隙處設置有位于其外側且與每對內膜本體I其中一塊內膜本體i固定的擋片2,內膜本體I內側均固定有交叉設置的水平筋板3和豎向筋板4,且內膜本體I內側均設置有與其弧度相同且穿在豎向筋板4上的兩根支撐桿5,兩根支撐桿5的相鄰一端螺栓連接有正反絲扣型套筒6。內膜本體I內側的正反絲扣型套筒6數量為兩個,且上下方向分布,每個正反絲扣型套筒6的兩端均擰有支撐桿5,且支撐桿5的外端均固定有直徑大于支撐桿5直徑的撐頂立而頭。具體實施過程中,當空心橋墩(煙囪)內部設有收坡的坡度較大時,在內膜本體I上設置有一定寬度的調節塊;空心橋墩、高大煙囪等地面以上環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可從地面開始立第一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重量直接由地面支撐;通風豎井等地下環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采用地面起重設備懸吊支撐第一層環形內 膜重量,亦可利用井壁壁座支撐第一層環形內膜重量。權利要求1.一種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設置的若干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是由若干對弧形內膜本體(1)連接而成,每對內膜本體(1)的相鄰一側的縫隙處設置有位于其外側且與每對內膜本體(1)其中一塊內膜本體(1)固定的擋片(2),內膜本體(1)內側均固定有交叉設置的水平筋板(3)和豎向筋板(4),且內膜本體(1)內側均設置有與其弧度相同且穿在豎向筋板(4)上的兩根支撐桿(5),兩根支撐桿(5)的相鄰一端螺栓連接有正反絲扣型套筒(6)。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其特征在于內膜本體(1)內側的正反絲扣型套筒(6)數量為兩個,且上下方向分布,每個正反絲扣型套筒(6)的兩端均抒有支撐桿(5),且支撐桿(5)的外端均固定有直徑大于支撐桿(5)直徑的撐頂%5頭。專利摘要本技術具體為一種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解決了現有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拆除困難、澆注時易漏漿且影響豎向運輸作業的問題。包括上下設置的若干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是由若干對弧形內膜本體連接而成,每對內膜本體的相鄰一側的縫隙處設置有擋片,內膜本體內側均固定有交叉設置的水平筋板和豎向筋板,且內膜本體內側均設置有與其弧度相同且穿在豎向筋板上的兩根支撐桿,兩根支撐桿的相鄰一端螺栓連接有正反絲扣型套筒。本技術結構設計合理可靠,大大縮短了豎井井壁暴露時間,降低施工風險;而且不占用豎井中部空間,便于豎向物流通道通暢,縮短了工期的同時降低了成本,具有構思巧妙、受力明確、實施簡便的優點。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672037SQ2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環狀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膜自穩支撐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設置的若干層環形內膜,環形內膜是由若干對弧形內膜本體(1)連接而成,每對內膜本體(1)的相鄰一側的縫隙處設置有位于其外側且與每對內膜本體(1)其中一塊內膜本體(1)固定的擋片(2),內膜本體(1)內側均固定有交叉設置的水平筋板(3)和豎向筋板(4),且內膜本體(1)內側均設置有與其弧度相同且穿在豎向筋板(4)上的兩根支撐桿(5),兩根支撐桿(5)的相鄰一端螺栓連接有正反絲扣型套筒(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華軍,曹會芹,王新民,汪梨園,唐海軍,袁俊青,陳秀萍,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