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新型震后自復位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屬于防震減災
技術介紹
地震中建筑結構的倒塌是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造成財產損失最主要的原因。汶川及雅安地震表明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不佳,基礎薄弱,目前我國混凝土結構是主要的建筑結構形式,尤其是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預應力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梁的撓度,增加梁的跨度,也可以起到震后自復位的效果。發揮預應力技術優勢,將其應用到混凝土框架基礎上,會提高杯形基礎的抗震性能及自復位能力,而混凝土框架基礎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結構的質量。倘若混凝土構件未破壞而基礎已經失效,就達不到結構抗震設計的初衷,更不能滿足“強基礎”的設計理念。近年來,基于性能設計的混凝土抗震研究和設計越來越多地著眼于提升混凝土結構震后性能,以保證我國主要結構形式—混凝土結構的安全性,以期通過對結構的巧妙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損失。與上部結構和基礎相比,上部結構與基礎連接處的抗震性能更加重要。但是,在地震中連接處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延性與良好的抗震性能,而過早地出現了離縫、裂紋等現象。在地震過后,即便結構不發生倒塌,也會因為發生了過大的不可恢復的塑性殘余變形,而最終仍然需要被拆除、重建。目前,混凝土上部結構與基礎的連接已成為混凝土結構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一。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種屬于防震減災
的一種新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震后自復位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該框架結構體系包括下層框架基礎、上層混凝土結構;下層框架基礎由框架組構成;每組框架組包括杯形基礎(4)、框架柱(5);所述杯形基礎(4)為臺形錐體結構,杯形基礎(4)的臺形錐體平臺設有與框架柱(5)柱形面裝配的凹槽臺階,凹槽臺階中間設有錐形槽(10),凹槽臺階平面的錐形槽(10)兩端并排設有杯形基礎預留耗能鋼筋孔洞(8),凹槽臺階平面的錐形槽(10)中間層設有并排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所述杯形基礎預留耗能鋼筋孔洞(8)與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為平行結構;框架柱(5)為柱形錐頭結構,框架柱(5)一端為錐形端頭(7),且可以與杯形基礎(4)的錐形槽(10)相配合,另一端為柱形截面;框架柱(5)中間設有框架柱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11)與杯形基礎(4)的并排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對齊;框架柱(5)內布置有與杯形基礎(4)內的杯形基礎預留耗能鋼筋孔洞(8)配合的耗能鋼筋(1);預應力鋼筋(2)通過框架柱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11)、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將杯形基礎(4)與框架柱(5)連接;耗能鋼筋(1)與預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震后自復位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其特征在于:該框架
結構體系包括下層框架基礎、上層混凝土結構;下層框架基礎由框架組
構成;每組框架組包括杯形基礎(4)、框架柱(5);所述杯形基礎(4)
為臺形錐體結構,杯形基礎(4)的臺形錐體平臺設有與框架柱(5)柱
形面裝配的凹槽臺階,凹槽臺階中間設有錐形槽(10),凹槽臺階平面的
錐形槽(10)兩端并排設有杯形基礎預留耗能鋼筋孔洞(8),凹槽臺階
平面的錐形槽(10)中間層設有并排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
所述杯形基礎預留耗能鋼筋孔洞(8)與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
為平行結構;
框架柱(5)為柱形錐頭結構,框架柱(5)一端為錐形端頭(7),
且可以與杯形基礎(4)的錐形槽(10)相配合,另一端為柱形截面;框
架柱(5)中間設有框架柱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11)與杯形基礎(4)
的并排杯形基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對齊;框架柱(5)內布置有
與杯形基礎(4)內的杯形基礎預留耗能鋼筋孔洞(8)配合的耗能鋼筋
(1);預應力鋼筋(2)通過框架柱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11)、杯形基
礎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將杯形基礎(4)與框架柱(5)連接;耗能
鋼筋(1)與預應力鋼筋(2)通過永久錨具(3)固定;所述細石混凝土
(6)填充于框架柱(5)的柱形面與杯形基礎(4)凹槽面接觸處。
2.依權利要求1所述下層框架基礎的連接過程,其特征在于:
S1在工廠或施工現場預制杯形基礎耗能鋼筋孔洞(8)和預留預應
力鋼筋孔洞(9);
S2完成杯形基礎耗能鋼筋孔洞(8)和預留預應力鋼筋孔洞(9)的
預制工作后,在施工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嬌嬌,王威,蘇經宇,馬東輝,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工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