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框架式車架結構及混凝土泵車,其中框架式車架結構包括:主體框架、回轉支撐體、前支腿結構和后支腿結構,所述回轉支撐體和前支腿結構均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所述后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了框架式結構的車架主體,取消了現有車架結構中的副車架,將回轉支撐體和前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將后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這種結構相比于現有的箱型車架可以大幅度降低重量,符合輕量化設計理念,尤其適合小米數泵車的應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框架式車架結構及混凝土泵車。
技術介紹
混凝土泵車是一種將混凝土輸送到指定位置的工程機械。混凝土泵車下車的車架結構(參見圖1) 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回轉底座al,支腿a2和副車架a3。在泵車工作時,支腿a2展開提供足夠的支承面,保證泵車在工作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回轉底座al下與副車架a3的底盤連接,上與布料桿相連,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混凝土泵車支腿結構的前支腿主要分為擺動結構、X伸縮結構及H型結構,后支腿分為擺動結構和H型結構。根據前后支腿結構形式不同,目前混凝土泵車回轉底座結構主要分為兩種:圖2所示的“前X后擺”型回轉底座,即前支腿X伸縮,后支腿擺動;圖3所示的雙擺腿型回轉底座,即前后支腿均為擺動腿。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客戶對混凝土泵車需求的多樣化,泵車型譜不斷豐富完善。然而,在小米數泵車(30米以下)研發中,為充分發揮底盤的承載能力,往往選擇橋數較少的底盤,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由于受底盤承載能力的限制,泵車設計應盡量采取輕量化設計手段。例如圖4A、4B所示的H型支腿下車車架結構,該類車架一般應用于小米數泵車,后支腿箱與回轉底座分置,一般放置在副車架尾部,后支腿為H型支腿,前支腿可根據具體情況設置X支腿或H型支腿。這類傳統下車結構,無論是“前X后擺”型還是雙擺腿型均屬于箱型結構,回轉底座整體呈大箱型結構,局部分置若干小箱型結構,連接時先與副車架焊接,再整體與底盤連接。此種結構穩定性較好,在回轉底座內部可放置油箱,但整體重量較重,箱型結構在對混凝土泵車進行維修時很不方便,另外回轉底座結構較為復雜,加工工藝繁瑣,尤其是X型支腿底座對加工精度要求更高,并且箱型結構由若干鋼板組成封閉空間承重,減重空間有限,不適合受力相對較小的小米數泵車。因此小米數泵車車架結構在設計上應打破傳統結構形式,尋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框架式車架結構及混凝土泵車,相比于傳統的箱式車架能夠大幅度降低重量。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框架式車架結構,包括:主體框架、回轉支撐體、前支腿結構和后支腿結構,所述回轉支撐體和前支腿結構均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所述后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進一步的,所述主體框架包括底部平行布置的兩個縱梁,在兩個縱梁之間設有多個橫梁,在所述兩個縱梁上分別設有三角形框架結構,所述前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兩個縱梁的頭端的上方,所述回轉支撐體設置在所述三角形框架結構和所述前支腿結構的上方,所述后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兩個縱梁的尾端。進一步的,所述前支腿結構為X型支腿,所述前支腿結構包括上下交叉布置的X型支腿箱、以及能在所述X型支腿箱內伸出和縮回的兩個前支腿。進一步的,所述前支腿結構為擺腿型支腿,所述前支腿結構包括兩個前支腿,且所述兩個前支腿分別與所述兩個縱梁的頭端鉸接。進一步的,所述前支腿結構為H型支腿,所述前支腿結構包括一字型的H型支腿箱、以及能在所述H型支腿箱內伸出和縮回的兩個前支腿。進一步的,所述后支腿結構為H型支腿,所述后支腿結構包括一字型的H型支腿箱、以及能在所述H型支腿箱內伸出和縮回的兩個后支腿。進一步的,所述后支腿結構為擺腿型支腿,所述后支腿結構包括兩個后支腿,且所述兩個后支腿分別與所述縱梁的尾端鉸接。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采用了框架式結構的車架主體,取消了現有車架結構中的副車架,將回轉支撐體和前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將后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這種結構相比于現有的箱型車架可以大幅度降低重量,符合輕量化設計理念,尤其適合小米數泵車的應用。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主體框架包括底部平行布置的兩個縱梁,在兩個縱梁之間設有多個橫梁,在所述兩個縱梁上分別設有三角形框架結構,所述前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兩個縱梁的頭端的上方,所述回轉支撐體設置在所述三角形框架結構和所述前支腿結構的上方,所述后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兩個縱梁的尾端。主體框架的兩個縱梁可以起到副車架的作用,而且可以與回轉支撐體融為一體,在兩個縱梁上方采用三角型框架結構,充分發揮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前支腿結構為X型支腿,所述前支腿結構包括上下交叉布置的X型支腿箱、以及能在所述X型支腿箱內伸出和縮回的兩個前支腿。這種上下交叉布置的X型支腿箱相比于現有的X型伸縮結構,可以滿足更大的跨距要求。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前支腿結構為擺腿型支腿,所述前支腿結構包括兩個前支腿,且所述兩個前支腿分別與所述兩個縱梁的頭端鉸接。這種擺腿型支腿可以在車身較短的情況下增大支腿跨距。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前支腿結構為H型支腿,所述前支腿結構包括一字型的H型支腿箱、以及能在所述H型支腿箱內伸出和縮回的兩個前支腿。這種前支腿結構中,兩個前支腿共用一個H型支腿箱,可以滿足于更大的跨距要求,整車工作穩定性更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支腿結構為H型支腿,所述后支腿結構包括一字型的H型支腿箱、以及能在所述H型支腿箱內伸出和縮回的兩個后支腿。這種后支腿結構中,兩個后支腿共用一個H型支腿箱,可以滿足于更大的跨距要求,整車工作穩定性更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支腿結構為擺腿型支腿,所述后支腿結構包括兩個后支腿,且所述兩個后支腿分別與所述縱梁的尾端鉸接。這種擺腿型支腿可以在車身較短的情況下增大支腿跨距。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泵車,包括前述的框架式車架結構。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混凝土泵車采用框架式車架結構能夠使混凝土泵車的下車結構更為緊湊,整體質量輕質化,適合受力相對較小的小米數泵車。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現有的混凝土泵車下車的車架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的前X后擺”型回轉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現有的雙擺腿型回轉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4A、4B為現有的H型支腿下車車架結構的俯視角度和正視角度的示意5為本專利技術框架式車架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實施例處于支腿展開狀態的示意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框架式車架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實施例處于支腿展開狀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如圖5所示,為本專利技術框架式車架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支腿展開狀態。在本實施例中,框架式車架結構包括:主體框架、回轉支撐體3、前支腿結構和后支腿結構,回轉支撐體3和前支腿結構均設置在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后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從圖5中可以看出,車架主體采用了框架式結構,而取消了現有車架結構中的副車架,將回轉支撐體和前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將后支腿結構設置在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這種結構相比于現有的箱型車架可以大幅度降低重量,符合輕量化設計理念,尤其適合小米數泵車的應用。在圖6中的主體框架可以包括底部平行布置的兩個縱梁6,在兩個縱梁6之間設有多個橫梁5,在兩個縱梁6上分別設有三角形框架結構4。前支腿結構可以設置在兩個縱梁6的頭端的上方,而回轉支撐體3設置在三角形框架結構4和前支腿結構的上方,后支腿結構設置在兩個縱梁6的尾端。在主體框架中,兩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框架式車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框架、回轉支撐體、前支腿結構和后支腿結構,所述回轉支撐體和前支腿結構均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頭部位置,所述后支腿結構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尾部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志強,莊維林,吳慶勇,
申請(專利權)人:徐州徐工施維英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