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用具,尤其是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多個的面板、次龍骨、主龍骨、立桿支撐,所述面板利用木膠合板制成,次龍骨利用C型鋼制成,主龍骨利用鋼管制成,立桿支撐利用鋼管制成,在每個立桿支撐頂部安裝有可調支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結構簡單、可減少浪費、具有可調節功能,經濟實用的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用具,尤其是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多個的面板、次龍骨、主龍骨、立桿支撐,所述面板利用木膠合板制成,次龍骨利用C型鋼制成,主龍骨利用鋼管制成,立桿支撐利用鋼管制成,在每個立桿支撐頂部安裝有可調支托。本技術是一種結構簡單、可減少浪費、具有可調節功能,經濟實用的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專利說明】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
本技術涉及建筑施工用具,尤其是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
技術介紹
目前新疆地區采用的現澆砼結構的主導模板體系是以扣件式Φ 48 X 3.5mm鋼管作為支撐,木膠合板作為面板,50mmX 50mm木方作為次龍骨,50mmX IOOmm木方作為主龍骨的混合模板體系,這種模板體系具有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鋼管浪費較多,當樓層高度與現有鋼管立桿長度不符合模數時,立桿上必須對接調整高度的短鋼管或采取直接鋸割鋼管的方式調節解決,因而造成資源浪費和管理困難。由于該體系為固定式的不具有調節功能的模板體系,造成模板底標高不易調整,模板平整度微調困難。木龍骨使用不規范且抗彎強度低,由于受木材資源的限制,本地區使用的木龍骨普遍是白楊木,均未經干燥防腐處理,受溫度、濕度、施工荷載的作用其變形翹曲很大,不利于周轉使用。管理上存在木方被操作工人逐漸切割成短木方乃至無法使用,木材消耗數量可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減少浪費、具有可調節功能,經濟實用的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多個的面板、次龍骨、主龍骨、立桿支撐4,所述面板利用木膠合板8制成,次龍骨利用C型鋼6制成,主龍骨利用鋼管7制成,立桿支撐4利用鋼管7制成,在每根立桿支撐4頂部安裝有可調支托9 ;所述可調支托9的結構包含螺桿2、支托架1、卡套3,所述支托架I設于螺桿2的頂部,所述卡套3設有“T”型通孔5,所述螺桿2穿過“T”型通孔5,且與“T”型通孔5螺紋連接,所述卡套3可沿螺桿2上下移動。還包括構造方木10,所述構造方木10是設于木膠合板8制成的面板拼縫11處、梁柱墻模板邊角處,通過構造方木10對木膠合板制成的面板與C型鋼次龍骨的整體連接固定。所述支托架I可以為開口朝上的“U”型板。所述的C型鋼6規格最好為80X40X15X2.0mm,所述鋼管7規格最好為Φ 48 X 3.5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利用“以鋼代木、鋼木混合、體系可調”的技術思路,采用木膠合板作為面板,80 X 40 X 15 X 2.0mm的C型鋼作為次龍骨,Φ 48 X 3.5mm鋼管作為主龍骨,Φ48Χ3.5mm鋼管作為立桿支撐,在每根立桿頂部安裝一個可調節的定型可調支托,形成改進后的模板組件。利用C型鋼壁薄自重輕、截面力學性能優良、現場不可鋸、重復使用率高的特性,使用C型鋼替代傳統的木龍骨,同時在木膠合板面板拼縫處、梁柱墻模板邊角處加設少量間隔式布置的構造木方的技術方案,形成了木膠合板面板與C型鋼龍骨的整體連接固定。結合可調支托對模板標高、平整度的方便準確的調節作用,把C型鋼和可調支托的優勢綜合應用到現澆混凝土構件模板支撐體系,從而形成了經濟、適用、安全的模板支撐體系。本技術具備結構簡單、可減少浪費、具有可調節功能,經濟實用的特點。【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中可調支托9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可調支托9與立桿支撐4位置關系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卡套3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中C型鋼6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中鋼管7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中木膠合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梁板模板立面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梁板節點處理大樣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面板拼縫處理大樣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1為支托架,2為螺桿,3為卡套,4為立桿支撐,5為“T”型通孔,6為C型鋼,7為鋼管,8為木膠合板,9為可調托架,10為構造方木,11為面板接縫。【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參照圖1一圖6,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主要包括多個的面板、次龍骨、主龍骨、立桿支撐4,所述面板利用木膠合板8制成,次龍骨利用C型鋼6制成,主龍骨利用鋼管7制成,立桿支撐4利用鋼管7制成,在每個立桿支撐4頂部安裝有可調支托9 ;所述可調支托9的結構包含螺桿2、支托架1、卡套3,所述支托架I設于螺桿2的頂部,所述卡套3設有“T”型通孔5,所述螺桿2穿過“T”型通孔5,且與“T”型通孔5螺紋連接,所述卡套3可沿螺桿2上下移動。所述支托架I為開口朝上的“U”型板。所述的C型鋼6規格為80 X 40 X 15 X 2.0mm,所述鋼管7規格為Φ 48 X 3.5mm。實施例2: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還包括構造方木10,所述構造方木10是設于木膠合板8制成的面板拼縫11處、梁柱墻模板邊角處,通過構造方木10對木膠合板制成的面板與C型鋼次龍骨的整體連接固定。參照圖7—圖9,將本技術用于現澆板模板支撐體系的建立:根據施工設計圖紙進行模板及支撐體系的設計驗算,確定主次龍骨的間距、鋪設方向及接頭位置,豎向立桿的間距及位置,水平桿的間距及位置,并繪制出施工大樣圖。根據工程需要選擇12?18mm厚的木膠合板,以滿足樓板施工質量及周轉的需要;次龍骨選擇80X40的構造木方配合80X40X15X2.0mm的C型鋼,構造木方主要做邊龍骨和模板拼縫的處理,次龍骨長度3m、3.6m、4.5m模數為宜,模板拼縫處使用構造木方間隔放置與木膠合模板釘牢;主龍骨選擇Φ48Χ3.5mm的鋼管,長度視工程開間、進深尺寸確定,具體通過計算確定。實施例3:與實施例2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將本技術用于現澆梁模板支撐體系的建立:根據梁截面尺寸、形式及梁側是否有板,通過設計計算確定梁底立桿及水平桿的間距及位置,根據設計圖紙和施工具體實際情況確定最優方案,達到梁模板支設的穩定、經濟、適用。當梁側有板時梁、板立桿分別單獨考慮,主龍骨規格為Φ48X3.5mm的鋼管,次龍骨為80 X 40的構造木方配合80 X 40 X 15 X 2.0mm的C型鋼,構造木方僅做陰陽角處模板的固定與拼縫連接,根據計算要求配置對拉螺栓,盡量避免重復設置。實施例4:與實施例2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將本技術用于框架柱模板支撐體系建立:根據柱截面尺寸確定以鋼管柱箍和對拉螺栓為主要加固措施,框架柱的支撐可與縱橫向成排框架柱支撐連成整體或與現澆梁、板的立桿支撐連成整體,形成穩固的支撐體系。通過計算確定柱箍、次龍骨、對拉螺栓的間距,柱箍規格為Φ48Χ3.5mm的鋼管,豎向次龍骨為80 X 40的構造木方配合80 X 40 X 15 X 2.0mm的C型鋼,構造木方僅做柱陽角處模板的固定與拼縫連接,根據計算要求配置規格為Φ 14mm對拉螺栓。實施例5:與實施例2相比,本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將本技術用于剪力墻模板支撐體系的建立:根據施工設計圖紙進行模板的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施工模板組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多個的面板、次龍骨、主龍骨、立桿支撐(4),所述面板利用木膠合板(8)制成,次龍骨利用C型鋼(6)制成,主龍骨利用鋼管(7)制成,立桿支撐(4)利用鋼管(7)制成,在每個立桿支撐(4)頂部安裝有可調支托(9);所述可調支托(9)的結構包含螺桿(2)、支托架(1)、卡套(3),所述支托架(1)設于螺桿(2)的頂部,所述卡套(3)設有“T”型通孔(5),所述螺桿(2)穿過“T”型通孔(5),且與“T”型通孔(5)螺紋連接,所述卡套(3)可沿螺桿(2)上下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聶軍,謝義軍,石建業,高運軍,
申請(專利權)人:新疆石河子天筑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新疆;6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