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凝土柱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整套體系主要由架體結構系統(tǒng)、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兩大部分組成,全部是全鋼結構;底架系統(tǒng)包含8個輪子,分為兩組即X方向4個和Y方向4個,其外支腿通過銷軸與臺架相連成整體;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中每層有4個挑平臺,每個平臺與架體系統(tǒng)立柱通過銷軸進行連接固定。該體系不僅可以取消現場搭設滿堂腳手架,是集行走、吊裝、模板、支撐、施工平臺為一體的支撐體系,一次定位立模可澆筑四個柱子,更可以自身實現吊裝、X和Y方向行走等功能。通過平臺的可調節(jié)段長度變動、模板短撐長度變動和軌道長度的變動,即可實現各種柱距和柱截面的淋水構件柱的現澆施工,以滿足不同項目設計參數的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該專利技術是一種針對混凝土柱或其他建筑物的混凝土柱進行現場澆注施工所開發(fā)的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主要用于混凝土柱的現澆施工,特別適合標準柱距的柱現場澆筑工藝,能方便、快速地定位就位、立模且一次定位后澆筑四個柱頭,能重復地使用,且不需搭設滿堂腳手架。該體系上部設置有吊機和下部設置有行走機構,能夠實現鋼筋、模板的吊裝及軌道的移位,進而實現體系的行走功能,重復使用于柱頭的澆筑。
技術介紹
目前,傳統(tǒng)的施工工藝是現場搭設滿堂腳手架(部分預制吊裝),用于固定、定位和支撐混凝土柱的模板系統(tǒng)(木模板或鋼模板),然后進行混凝土澆注。該施工工藝有以下缺陷:開工前期需搭設滿堂腳手架來固定、定位、支撐模板,投入的扣件、腳手架等周轉性材料量大,增加成本;且定位工作量大、調整不方便,施工進度慢,機械設備占用時間長,增加成本;滿堂腳手架的施工主要靠勞動力,人工費高昂。
技術實現思路
該專利技術提供了一套混凝土柱現澆施工的方法,是集行走、吊裝、模板、支撐、施工平臺為一體,不僅可以取消現場搭設滿堂腳手架,實現現場定位和操作的快速簡便化,一次定位立模可澆筑四個柱子,更可以自身實現吊裝、X和Y方向行走等功能,開啟了冷卻塔淋水構件柱無排架施工工藝的新時代。通過平臺的可調節(jié)段長度變動、模板短撐長度變動和軌道長度的變動,即可實現各種柱距和柱截面的淋水構件柱的現澆施工就位,以滿足不同項目設計參數的要求。該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整套體系主要由軌道系統(tǒng)、底架系統(tǒng)、架體結構系統(tǒng)、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和頂部大梁及吊機系統(tǒng)五大部分組成,全部是全鋼結構,所有構件均通過螺栓、銷軸連接和焊縫連接,加工廠生產,尺寸精度可控。◆底架系統(tǒng)包含8個輪子,分為兩組即X方向4個和Y方向4個,其外支腿通過銷軸與臺架相連成整體;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中每層有4個挑平臺,每個平臺與架體系統(tǒng)立柱通過銷軸進行連接固定,且支撐模板處設置有腳手管和單腳扣件。◆所述的體系內部每層設置有內平臺并與外平臺貫通,層與層之間設置有樓梯。樓梯和每層的內平臺形成垂直運輸通道并與翻平臺聯合形成水平運輸通道。◆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中的硬支撐方管下部為一門架,與架體底盤連接即受力方向用擋板固定,可在非受力方向脫開;最上層平臺設置有鋼絲繩拉點,通過吊機起吊鋼絲繩,可一次性將一側所有平臺翻起,疊靠于架體上,通過插銷固定。◆整套體系全部是全鋼結構,可以反復多次使用。該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步驟來實現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的一次性施工4個柱子:(1)放線,將軌道鋪設完成;(2)在軌道上將制作好的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拼裝完成;(3)此時挑平臺處于外挑狀態(tài),固定模板,一次性完成4個柱子的立模、澆筑、拆模;(4)用頂部吊機將4側挑平臺翻起固定,且每側挑平臺一次性起翻;(5)將下一個施工點的軌道鋪設完成;(6)收起X(Y)方向的4個支腿后向Y(X)方向行走移動到下一個施工點,放下支腿;(7)固定模板,進行該施工點的4個柱子或3個柱子或1個柱子的施工,循環(huán)往復,重復利用。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該體系實現了標準柱距柱模板支撐系統(tǒng)的工具化和安裝機械化,施工人員勞動強度低,施工效果較少受到工人施工水平的限制,能顯著提高工效;該體系結構用鋼量僅為搭設滿堂腳手架的20%~25%,周轉次數多,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該體系符合國家綠色施工的要求,具有顯著技術經濟效益。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組裝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單層平臺平面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軌道系統(tǒng)中軌道梁立面組裝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軌道系統(tǒng)中軌道梁平面組裝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軌道系統(tǒng)中軌道梁剖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底盤系統(tǒng)組裝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底部門架零件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的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單個挑平臺零件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的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組裝圖。圖10是本專利技術的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組裝圖。圖1中,A為軌道系統(tǒng),B為底架系統(tǒng),C為架體結構系統(tǒng),D為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E為頂部大梁及吊機系統(tǒng);圖5中,1.螺栓連接節(jié)點圖6中,2.Y方向外橫梁、3.外斜桿、4.底架內橫梁的螺栓連接點、5.X方向外橫梁、6.底架內橫梁、7.底架內腹桿、8.銷軸連接點、9.X方向輪子、10.Y方向輪子。圖7中,11.翻平臺外立柱下端耳板、12.銷軸、13.門架上端耳板、14.門架、15.擋板。圖8中,16.翻平臺安全欄桿、17.支模腳手管、18.翻平臺連接短方管、19.立柱與翻平臺連接銷軸、20.相鄰兩段翻平臺連接螺栓、21.翻平臺內立柱、22.雙耳板、23.銷軸、24.連接板、25.架體水平腹桿、26.翻平臺外立柱、27.翻平臺第一段、28.翻平臺第二段、29.翻平臺第三段、30.鋼絲繩連接耳板。圖10中,31.翻平臺。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混凝土柱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如圖1所示的,包括軌道系統(tǒng)(A)、底架系統(tǒng)(B)、架體結構系統(tǒng)(C)、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D)、頂部大梁及吊機系統(tǒng)(E),使用前依次將其組裝完畢形成整體。具體的使用施工方法如下:第一步,將制作好的軌道系統(tǒng)(圖3、4)通過螺栓(1)連接連成整體,并整體吊裝就位。第二步,將焊接制作完成好的底架內橫梁(4)通過該處的螺栓(4)連接完成后,將內腹桿(7)和外斜桿(3、6)通過銷軸、螺栓與內橫梁(4)連接,再將X方向輪子(9)與X方向外橫梁(5)和Y方向輪子(10)與Y方向外橫梁(2)分別連接完成,各有四組。最后分別將這八組輪子(9、10)及橫梁(5、2)通過銷軸(8)固定于內橫梁(4)上。完成以上所有操作后即將底架系統(tǒng)(B)拼裝成為整體,將其整體吊裝就位于軌道系統(tǒng)(A)上。第三步,將架體結構系統(tǒng)(C)一節(jié)一節(jié)的安裝于底架系統(tǒng)(B)之上后。第四步,將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D)安裝就位,如圖8所示,首先組裝所有單層平臺(31),將翻平臺第三段(29)與翻平臺第二段(28)通過節(jié)點板螺栓(20)連接成整體,然后將翻平臺外立柱(26)和第三段翻平臺(27)就位,將翻平臺與翻平臺外立柱(26)通過銷軸(19)連接,最后將第三段翻平臺(27)通過連接短方管(18)練成整體,該連接短方管(18)一端焊接連接,一端螺栓連接擋板。如此操作,每層翻平臺(31)分別連接于對應
的立柱(26)位置上。之后將加工好的門架(14)就位,即耳板(11)與耳板(13)對位,與已組裝好的一側多層翻平臺(27)通過銷軸(12)連接,即可將一側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D)連接成型。如圖9所示,將架體結構系統(tǒng)(C)安裝完畢后。第五步,將已拼裝好的各側翻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D)就位,通過耳板(22)、連接板(24)和銷軸(23)將翻平臺內立柱(21)與架體結構系統(tǒng)(C)的架體水平腹桿(25)連接固定,并將翻平臺(31)放下。如圖10所示。第六步,以上操作完成后,將頂部大梁及吊機系統(tǒng)(E)安裝到架體系統(tǒng)(C)之上。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此時八組輪子(8、9)及橫梁(4、1)處于外伸狀態(tài),即可就位安裝柱模板,通過翻平臺(31)的支模腳手管(17)固定支撐模板,可用于施工一組4個柱子的澆筑,施工完畢后,將其移動到下一個施工點進行柱子施工。首先利用頂部吊機系統(tǒng)(E)將軌道系統(tǒng)(A)翻至下一個施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柱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整套體系主要由軌道系統(tǒng)、底架系統(tǒng)、架體結構系統(tǒng)、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和頂部大梁及吊機系統(tǒng)五大部分組成,全部是全鋼結構,所有構件均通過螺栓、銷軸連接和焊縫連接;其特別之處在于:一個是底架系統(tǒng)包含8個輪子,分為兩組即X方向4個和Y方向4個,其外支腿通過銷軸與臺架相連成整體;二個是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中每層有4個挑平臺,每個平臺與架體系統(tǒng)立柱通過銷軸進行連接固定,且支撐模板處設置有腳手管和單腳扣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混凝土柱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整套體系主要由軌道系統(tǒng)、底架系統(tǒng)、架體結構系統(tǒng)、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和頂部大梁及吊機系統(tǒng)五大部分組成,全部是全鋼結構,所有構件均通過螺栓、銷軸連接和焊縫連接;其特別之處在于:一個是底架系統(tǒng)包含8個輪子,分為兩組即X方向4個和Y方向4個,其外支腿通過銷軸與臺架相連成整體;二個是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中每層有4個挑平臺,每個平臺與架體系統(tǒng)立柱通過銷軸進行連接固定,且支撐模板處設置有腳手管和單腳扣件。2.一種混凝土柱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體系內部每層設置有內平臺并與外平臺貫通,層與層之間設置有樓梯。3.一種混凝土柱現澆結構移動式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挑平臺模板支撐系統(tǒng)中的外硬支撐方管下部為一門架,與架體底盤連接即受力方向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立偉,鄭謙文,柏斯海,李偉,莫榮奐,孫小婷,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電力建筑工程公司,淮北申皖發(fā)電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