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方法。該鋼筋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中的第一鋼筋與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中的第二鋼筋均設有與鋼套筒內部連接件相吻合的鋸齒,兩者牢固嵌合在一起,做成預制構件形成整體;并且在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中的鋼套筒內設有灌漿結構。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鋼筋間鋸齒和鋼筋與鋼套筒間的鋸齒機械咬合力以及鋼套筒與混凝土間的傳力性能,有效傳遞應力,具有施工方便、快捷,傳力性能良好,連接牢固、可靠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方法。
技術介紹
現有預制混凝土結構中采用的鋼筋連接方式主要采用套筒灌漿連接和約束漿錨連接兩種連接方式。實際使用時,上述兩種連接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套筒灌漿連接方式的主要優點是連接可靠,但由于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連接部位尺寸較小,而目前所采用的連接套筒尺寸較大,內部結構復雜,不僅加工制作成本高、工藝復雜,鋼材需求量較大,并且鋼筋連接難度高,施工不便,費時費力;而約束漿錨連接方式雖然造價低廉,但制作工藝復雜,鋼筋搭接得長度很長,浪費鋼筋且不利于施工。采用套筒灌漿連接和約束漿錨連接兩種連接方式進行鋼筋連接時,均需在預制混凝土結構中預留出用于鋼筋錨固的鋼筋錨固預留孔,將需錨固鋼筋插入鋼筋錨固預留孔后再灌漿,從而完成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的鋼筋連接過程。但現有的鋼筋錨固預留孔均為內壁光滑的預留孔,該孔洞與灌注砂漿的粘結效果不良,使得鋼筋搭接長度增加,并且灌漿料用量增加,經濟效益較差。另外,目前對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進行鋼筋連接時,沒有一個統一、規范且具體的施工方法可遵循,實際施工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施工操作比較隨意、不規范,操作繁瑣,施工工較低,連接質量較差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方法。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兩部分;所述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和第二預支混凝土構件包括第一鋼筋、第二鋼筋、灌漿口、出漿口、連接件以及鋼套筒;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呈上下結構,通過凸出于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第二鋼筋與鋼套筒中的連接件進行連接,鋼套筒內嵌于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右下端;連接件的一側連接第二鋼筋,另一側連接第一鋼筋;鋼套筒最右側設有上下平行的出漿口和灌漿口與外界相同。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節點的連接步驟包括步驟一:在工廠中將鋼套筒中的連接件嵌合到第一鋼筋中,將兩者一起澆筑形成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步驟二:將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第二鋼筋與鋼套筒中連接件的嵌合;步驟三:通過灌漿孔注入漿料,灌漿完成后,將灌漿孔和出漿孔進行封堵;養護一段時間后,即完成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與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的連接。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連接件兩側均設置為鋸齒形結構,第一鋼筋和第二鋼筋與連接件之間成鋸齒嵌合。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的鋼筋連接固定需要接頭專用灌漿料。作為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灌漿結束后需對灌漿口和出漿口進行封堵養護,養護期不少于28天。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此新型鋼筋連接方法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簡便、快速完成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的鋼筋連接過程,并且通過鋼筋間和鋼筋與套筒之間的機械咬合力以及套筒與混凝土間的傳力性能,有效傳遞應力,具有施工方便、快捷,傳力性能良好,連接牢固、可靠等優點。附圖說明圖1為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構造的剖面示意圖;圖2為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構造的剖面示意圖;圖3為鋼套筒構造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與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通過鋼筋鋸齒連接后示意圖;圖5為灌漿完成,并且灌漿孔與出漿孔封口后剖面示意圖;圖中:1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2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3第一鋼筋、4鋼套筒、5出漿口、6灌漿口、7第二鋼筋、8接頭專用灌漿料、9連接件。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兩部分;所述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支混凝土構件2包括第一鋼筋3、第二鋼筋7、灌漿口6、出漿口5、連接件9以及鋼套筒4;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呈上下結構,通過凸出于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的第二鋼筋7與鋼套筒4中的連接件9進行連接,鋼套筒4內嵌于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右下端;連接件9的一側連接第二鋼筋7,另一側連接第一鋼筋3;鋼套筒4最右側設有上下平行的出漿口5和灌漿口6與外界相同。所述的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節點的新型連接方法,其連接步驟包括步驟一:在工廠中將鋼套筒4中的連接件9嵌合到第一鋼筋3中,將兩者一起澆筑形成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步驟二:將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通過第二鋼筋7與鋼套筒4中連接件9的嵌合;步驟三:通過灌漿孔6注入漿料,灌漿完成后,將灌漿孔6和出漿孔5進行封堵;養護一段時間后,即完成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與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的連接。所述的連接件9兩側均設置為鋸齒形結構,第一鋼筋3和第二鋼筋7與連接件9之間成鋸齒嵌合。所述的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的鋼筋連接固定需要接頭專用灌漿料8。所述的灌漿結束后需進行封堵養護,養護期不少于28天。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專利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專利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專利技術范圍內。本專利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兩部分;所述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支混凝土構件(2)包括第一鋼筋(3)、第二鋼筋(7)、灌漿口(6)、出漿口(5)、連接件(9)以及鋼套筒(4);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呈上下結構,通過凸出于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的第二鋼筋(7)與鋼套筒(4)中的連接件(9)進行連接,鋼套筒(4)內嵌于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右下端;連接件(9)的一側連接第二鋼筋(7),另一側連接第一鋼筋(3);鋼套筒(4)最右側設有上下平行的出漿口(5)和灌漿口(6)與外界相同。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兩部分;所述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支混凝土構件(2)包括第一鋼筋(3)、第二鋼筋(7)、灌漿口(6)、出漿口(5)、連接件(9)以及鋼套筒(4);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和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呈上下結構,通過凸出于第二預制混凝土構件(2)的第二鋼筋(7)與鋼套筒(4)中的連接件(9)進行連接,鋼套筒(4)內嵌于第一預制混凝土構件(1)右下端;連接件(9)的一側連接第二鋼筋(7),另一側連接第一鋼筋(3);鋼套筒(4)最右側設有上下平行的出漿口(5)和灌漿口(6)與外界相同。2.一種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筋新型連接方法,其特征在于:連接步驟包括 步驟一:在工廠中將鋼套筒(4)中的連接件(9)嵌合到第一鋼筋(3)中,將兩者...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延年,李曉,
申請(專利權)人:沈陽建筑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