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肘管鋼襯底部平段開設多個下料孔,泵送自密實混凝土。步驟二、肘管Ⅱ層平段分兩個區澆筑,底下一區澆筑常態二級配泵送混凝土,第二區為距肘管底板鋼襯0~60cm范圍,第二區澆筑一級配自密實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其中,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布設冷卻水管,水管采用了φ32mm的PE管,冷卻水管水平間距1.5m,垂直間距按1.5m,層與層之間垂直布置,在開倉前預先埋好,并利用鉛絲與鋼筋綁扎固定,冷卻水管管口外露長度不小于20cm。本發明專利技術應用時能保證肘管鋼襯底部平段混凝土的密實,并能避免鋼襯受到破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電站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體是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現有水電站地下廠房通常由上往下依次為:發電機層、母線層、水輪機層、蝸殼層、錐管層及肘管層,其中,肘管層包括肘管支墩、肘管底板、尾水管盤型閥室、排水廊道混凝土等。在肘管混凝土施工中控制重點為肘管底部平段、肘管頂部、肘管非鋼襯連接段混凝土及盤型閥室底板混凝土,目前在肘管層的施工時肘管鋼襯底部平段混凝土不密實,且易使得鋼襯被破壞,這會對水電站地下廠房的結構強度造成嚴重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其應用時能保證肘管鋼襯底部平段混凝土的密實,并能避免鋼襯受到破壞。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問題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肘管鋼襯底部平段開設多個下料孔,泵送自密實混凝土;步驟二、肘管Ⅱ層平段分兩個區澆筑,底下一區澆筑常態二級配泵送混凝土,第二區為距肘管底板鋼襯0~60cm范圍,第二區澆筑一級配自密實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其中,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布設冷卻水管,水管采用了φ32mm的PE管,冷卻水管水平間距1.5m,垂直間距按1.5m,層與層之間垂直布置,在開倉前預先埋好,并利用鉛絲與鋼筋綁扎固定,冷卻水管管口外露長度不小于20cm。進一步的,所述下料孔的孔徑不小于100mm,相鄰兩個下料孔的間距不大于150cm。進一步的,所述步驟二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肘管Ⅱ層平段第一區由肘管兩側均衡下料,邊下料邊振搗,且在振搗時利用所有振搗孔進行振搗,貼近鋼襯的二區由底部開設的下料孔采用泵送結合溜槽人工輔助進料,按由低往高逐排澆搗,每排孔先從兩側開始下料,往中部逐孔下料,振搗過程中通過振搗孔觀察自密實混凝土的流動分布情況,且在自密實混凝土快接近鋼襯底部時及時封堵下料孔。其中,振搗時要充分利用所有振搗孔進行振搗,以確保混凝土的密實性。振搗過程中通過振搗孔觀察自密實混凝土的流動分布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泵管進料位置,使混凝土均勻上升。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專利技術針對水電站地下廠房的肘管鋼襯底部面積大,且鋼襯筋板把底部分成多個區,肘管底部鋼筋密集、又布置有獨立支墩,具有入倉較為困難、施工空間狹小、埋件及鋼筋量大,采用常態混凝土由肘管兩側下料,因底部排氣困難、混凝土流動性差而難以澆筑密實的特點,采用了自密實混凝土澆筑,能保證肘管鋼襯底部平段混凝土的密實,并能避免鋼襯受到破壞。(2)本專利技術的通過布設冷卻水管,使本專利技術應用時便于對溫度進行控制。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地的詳細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肘管鋼襯底部平段開設多個下料孔,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其中,下料孔的孔徑不小于100mm,相鄰兩個下料孔的間距不大于150cm。步驟二、肘管Ⅱ層平段分兩個區澆筑,底下一區澆筑常態二級配泵送混凝土,第二區為距肘管底板鋼襯0~60cm范圍,第二區澆筑一級配自密實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其中,本實施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還需布設冷卻水管,水管采用了φ32mm的PE管,冷卻水管水平間距1.5m,垂直間距按1.5m,層與層之間垂直布置,在開倉前預先埋好,并利用鉛絲與鋼筋綁扎固定,冷卻水管管口外露長度不小于20cm。本實施例的冷卻水管在具體設置時,每組冷卻水管長度在100m左右,混凝土澆筑前應該對安裝好的冷卻水管進行通水檢查,通水壓力0.1~0.2MPa,確保連接可靠,不堵塞、不漏水和不改變管路間距。在砼澆筑振搗過程中振動棒距離冷卻水管10cm以上。混凝土澆筑完成后12小時開始通水,采用天然河水對砼進行冷卻,通水期間每隔一天改換一次通水方向,通水流量按1.2~1.5m3/h進行控制,前3~5d要特別注意,保持連續通水,混凝土溫度與水溫之差不宜超過25℃,當混凝土內部溫度降至30℃左右后通水結束(約為12~15天)。本實施例步驟二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肘管Ⅱ層平段第一區由肘管兩側均衡下料,邊下料邊振搗,且在振搗時充分利用所有振搗孔進行振搗,以確保混凝土的密實性,貼近鋼襯的二區由底部開設的下料孔采用泵送結合溜槽人工輔助進料,按由低往高逐排澆搗,每排孔先從兩側開始下料,往中部逐孔下料,振搗過程中通過振搗孔觀察自密實混凝土的流動分布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泵管進料位置,使混凝土均勻上升,且在自密實混凝土快接近鋼襯底部時及時封堵下料孔,封孔時人工利用鏟子進料,并及時輔以振搗。本實施例肘管底部平段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及時(接觸灌漿需要在60天后)檢查、統計該部位混凝土脫空情況,并上報監理,進行接觸灌漿施工。本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時,在溫度控制方面還采取了以下手段進行了控制:(1)混凝土澆筑盡量選在溫度較低時段施工;(2)盡量采用三級配砼澆筑,降低水化熱(3)采用預冷混凝土施工,控制混凝土入倉溫度不大于20℃;(4)合理配置資源,盡量減少混凝土途中攪拌時間,并定時用冷水沖洗車罐降溫;(5)混凝土澆筑收倉后8~18小時,開始灑水養護,且養護到上層混凝土澆筑為止,同時在肘管內壁采用常流水噴灑養護等措施。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專利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肘管鋼襯底部平段開設多個下料孔,泵送自密實混凝土;步驟二、肘管Ⅱ層平段分兩個區澆筑,底下一區澆筑常態二級配泵送混凝土,第二區為距肘管底板鋼襯0~60cm范圍,第二區澆筑一級配自密實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其中,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布設冷卻水管,水管采用了φ32mm的PE管,冷卻水管水平間距1.5m,垂直間距按1.5m,層與層之間垂直布置,在開倉前預先埋好,并利用鉛絲與鋼筋綁扎固定,冷卻水管管口外露長度不小于20cm。
【技術特征摘要】
1.肘管鋼襯底板平段混凝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肘管鋼襯底部平段開設多個下料孔,泵送自密實混凝土;步驟二、肘管Ⅱ層平段分兩個區澆筑,底下一區澆筑常態二級配泵送混凝土,第二區為距肘管底板鋼襯0~60cm范圍,第二區澆筑一級配自密實泵送自密實混凝土;其中,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布設冷卻水管,水管采用了φ32mm的PE管,冷卻水管水平間距1.5m,垂直間距按1.5m,層與層之間垂直布置,在開倉前預先埋好,并利用鉛絲與鋼筋綁扎固定,冷卻水管管口外露長度不小于20c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肘管鋼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飛,
申請(專利權)人:陳飛,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