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包括養護底板和用于夾持該養護底板的馬夾,所述養護底板的相對兩側邊上各活動鉸接有至少兩根活動支桿,該活動支桿分為位于鉸接點兩側的上半段和下半段,該上半段的自由端部形成有插接頭,所述下半段的自由端部開設有與所述插接頭相匹配的插槽,該下半段的側壁上設有頂頭,所述馬夾上設有與所述活動支桿一一對應的若干個油缸,該各油缸的活塞桿朝下并且該活塞桿的端部設有一用于向下頂壓所述頂頭的頂持座;本案裝置操作簡單便捷、無需消耗人力成本、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也極大提高,為養護底板應用中的工序操作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混凝土制品的養護裝置,具體是指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
技術介紹
養護是混凝土制品生產的基本工序之一,它對混凝土制品的質量影響很大,養護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水泥的凝結硬化正常進行,使之達到合格的物理、機械和力學性能。溫度、濕度是混凝土制品養護中的關鍵因素,現有混凝土制品的養護通常是在蒸壓釜內進行,混凝土制品放置在養護底板上再送入蒸壓釜內,養護底板一般上下疊設有多層,層與層之間采用支桿支撐,傳統養護底板和支桿為相互獨立部件,每組裝一層養護底板,需要人工將各支桿一個個插裝在養護底板上,養護完后拆裝時,同樣需要人工一一拆卸支桿,存在操作繁瑣、人力成本大、生產效率低等缺點。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人針對現有養護底板裝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全自動裝卸支桿,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通過人工操作而存在操作繁瑣、人力成本大、生產效率低等缺點。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解決方案是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包括養護底板和用于夾持該養護底板的馬夾,所述養護底板的相對兩側邊上各活動鉸接有至少兩根活動支桿,該活動支桿分為位于鉸接點兩側的上半段和下半段,該上半段的自由端部形成有插接頭,所述下半段的自由端部開設有與所述插接頭相匹配的插槽,該下半段的側壁上設有頂頭,所述馬夾上設有與所述活動支桿一一對應的若干個油缸,該各油缸的活塞桿朝下并且該活塞桿的端部設有一用于向下頂壓所述頂頭的頂持座。所述養護底板的相對兩側邊上均設有卡塊,所述馬夾上設有與所述卡塊相匹配卡合的卡頭。所述頂頭為一橫設的頂桿,所述頂持座的底面形成為向上拱的供所述頂桿陷入而進行限位的弧形面。所述活動支桿設有限制其只在上半圓周內擺動的限位部。采用上述方案后,組裝前,預備有若干組帶混凝土磚塊的養護底板,組裝時,操控馬夾夾持第一組養護底板,此時馬夾上各油缸的活塞桿所帶的頂持座恰好位于對應各活動支桿的頂頭的上方,控制油缸動作,活塞桿下伸,帶動頂持座向下頂壓頂頭,從而使活動支桿以鉸接點為中心軸,上半段向上擺動,直至活動支桿呈豎立狀態,活動支桿的插槽朝下,插接頭朝上,由馬夾帶動第一組養護底板移位,使各豎立著的活動支桿的插槽對應插接在蒸壓釜內預置的外部插頭上,馬夾放開第一組養護底板,活動支桿仍處于豎立狀態,完成第一組養護底板組裝。馬夾繼續夾持第二組養護底板,操作方式同上,將第二組養護底板的各活動支桿呈豎立狀態,然后由馬夾帶動第二組養護底板上提,使第二組養護底板的各活動支桿的插槽對應插接在第一組養護底板的各活動支桿的插接頭上,馬夾放開第二組養護底板,完成第二組養護底板在第一組養護底板上的組裝,第二養護底板的活動支桿仍處于豎立狀態,由此反復進行,即可簡單又快捷地完成多層養護底板的組裝。拆卸動作同上面相反,當馬夾夾持并帶走最上層養護底板同時,該最上層的養護底板的活動支桿自動下擺恢復水平狀態。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局部A的放大圖;圖3是兩層養護底板疊放的結構示意圖。 標號說明養護底板 I卡塊 11馬夾2卡頭 21活動支桿 3上半段 31插接頭 311下半段 32插槽321頂頭 33油4頂持座 4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闡述。如圖1-3所示為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主要包括養護底板I和用于夾持該養護底板I的馬夾2,—種夾持方式如圖1-2所不,養護底板I的相對兩側邊上均設有卡塊11,馬夾2上設有與卡塊11相匹配卡合的卡頭21,組裝時,只需將各卡頭21對應卡持扣合在卡塊11上,拆卸時,反之。當然所述組裝和拆卸動作可以人工操作,也可以機械操控,而且馬夾2夾持養護底板I的方式不僅限于所述卡塊11配合卡頭21方式,還可以為任意其他方式,只要能夠實現馬夾2夾持養護底板I即可。所述養護底板I的相對兩側邊上各有至少兩根活動支桿3,給出實施例中每側各設有三根,活動支桿3通過鉸接點活動鉸接在養護底板I上,由此活動支桿I可以鉸接點為軸作左右擺動,當然,實際應用中,只需要其在上半圓周內擺動,或者在上半四分之一圓周內(水平和豎直方向構成的90度范圍內擺動,活動支桿3還可以設有限制其只在所述范圍內擺動的限位部(圖中未示出),為了使位于最外兩端的兩活動支桿3能夠往養護底板I的中部方向擺動,還可以將活動支桿3設計為重心偏離中心的結構,則活動支桿3在沒有外力作用下只能往單一方向(即養護底板I的中部方向)下擺至橫向延伸設置。所述活動支桿3分為位于鉸接點兩側的上半段31和下半段32,上半段31的自由端部形成有插接頭311,下半段32的自由端部開設有與插槽311相匹配的插槽321,下半段32的側壁上設有頂頭33,馬夾2上設有與活動支桿3 —一對應的若干個油缸4,該各油缸4的活塞桿朝下并且該活塞桿的端部設有一頂持座41,馬夾2夾持在養護底板I后,所述頂持座41恰好位于對應的頂頭33的上方,用于向下頂壓頂頭33。為了避免頂頭33、油缸4及頂持座41的設置影響活動支桿3的擺動,所述頂頭33連接設在活動支桿3的內側位置。所述頂頭33 —較佳實施例為一橫設的頂桿,所述頂持座41的底面形成為一限位頂桿的弧形面,圖中弧形面呈一斜向上拱的直角弧形面,則所述頂桿能夠陷入所述弧形面內而被限位,以利于頂持座41順利向下頂壓頂頭33,從而使活動支桿3上擺。組裝前,預備有若干組帶混凝土磚塊的養護底板1,組裝時,操控馬夾2夾持第一組養護底板LI,此時馬夾2上各油缸4的活塞桿所帶的頂持座41恰好位于對應各活動支桿3的頂頭33的上方,控制油缸4動作,活塞桿下伸,帶動頂持座41向下頂壓頂頭33,從而使活動支桿3以鉸接點為中心軸,上半段31向上擺動,直至活動支桿3呈豎立狀態,活動支桿3的插槽321朝下,插接頭311朝上,由馬夾2帶動第一組養護底板LI移位,使各豎立著的活動支桿3的插槽311對應插接在蒸壓釜內預置的外部插頭上,馬夾2放開第一組養護底板LI,該第一組養護底板LI的各活動支桿2仍處于豎立狀態,完成第一組養護底板LI組裝。馬夾2繼續夾持第二組養護底板L2,操作方式同上,將第二組養護底板L2的各活動支桿3呈豎立狀態,然后由馬夾2帶動第二組養護底板L2上提,使第二組養護底板L2的各活動支桿3的插槽321對應插接在第一組養護底板LI的各活動支桿3的插接頭311上,馬夾2放開第二組養護底板L2,完成第二組養護底板L2在第一組養護底板LI上的組裝(參見圖3),第二養護底板L2的活動支桿3仍處于豎立狀態,由此反復進行,即可簡單又快捷地完成多層養護底板的組裝。拆卸動作同上面相反,當馬夾2夾持并帶走最上層養護底板同時,該最上層的養護底板的活動支桿自動下擺恢復水平狀態。本專利技術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養護底板自帶活動支桿,由馬夾2及油缸4靈活配合,在馬夾2夾持移位養護底板I的同時,全自動進行活動支桿3的豎立組裝及橫擺復位,操作簡單便捷、無需消耗人力成本、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也極大提高,為養護底板應用中的組裝及拆卸工序操作提供了一種新途徑。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專利技術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養護底板和用于夾持該養護底板的馬夾,所述養護底板的相對兩側邊上各活動鉸接有至少兩根活動支桿,該活動支桿分為位于鉸接點兩側的上半段和下半段,該上半段的自由端部形成有插接頭,所述下半段的自由端部開設有與所述插接頭相匹配的插槽,該下半段的側壁上設有頂頭,所述馬夾上設有與所述活動支桿一一對應的若干個油缸,該各油缸的活塞桿朝下并且該活塞桿的端部設有一用于向下頂壓所述頂頭的頂持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帶馬夾支桿的混凝土養護底板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養護底板和用于夾持該養護底板的馬夾,所述養護底板的相對兩側邊上各活動鉸接有至少兩根活動支桿,該活動支桿分為位于鉸接點兩側的上半段和下半段,該上半段的自由端部形成有插接頭,所述下半段的自由端部開設有與所述插接頭相匹配的插槽,該下半段的側壁上設有頂頭,所述馬夾上設有與所述活動支桿一一對應的若干個油缸,該各油缸的活塞桿朝下并且該活塞桿的端部設有一用于向下頂壓所述頂頭的頂持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傅志昌,傅清江,王生勞,章賢獻,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卓越鴻昌建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